简介
汝石又名汝州玉,汝州石,与汝瓷、汝帖并称"汝州三宝",是中华名石,因产于古汝州而得名。汝石是由火山喷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美丽玉石,质地细腻,硬度莫氏7度。底色有黑色、褐红色和灰绿色三种,而黑色最为名贵。国家地矿部研究所理化测试鉴定汝石内含有铁、锌、钠、镁、钾、钙等多种人体需要的有益微量元素,它与神奇药石麦饭石相似,长期使用汝石有益健康。宋孙濒诗云:"钧竿欲试珊瑚赤,玉方水流辉蕴石。石不能言渊底沉,晶盘谁谴登瑶席。汝波冷冷澈骨清,汝水文章五色成。"唐代诗人孟郊也赞曰:"汝石无浊波,汝岭多奇石。大贤为此郡,佳士来如鲫。"汝石的开发利用始于商、周时代,鼎盛时期是东汉初年。伊阳(汝阳)县志记载(古汝阳属汝州管辖):"汝水南有汝玉洞,民曰汝石洞,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其中,见汝玉奇珍,册封为国宝。"后来汝石洞曾因战争被乱石埋没而失传,只有考古专家在汉墓中发现汝石梅花玉,而难得具体说清产地。虽历史早有记载,可世间流传极为稀少,实为玉中之珍。经地矿部门探明,其产地主要集中在汝州市临汝镇邓禹、黑龙沟等处,其贮存层位是在熊耳群火山岩中。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已知汝石储量为40万立方米左右,约为110万吨。目前,已成立了以汝石为原料的开发中心和加工生产企业,对汝石进行高层次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出了餐具、茶具、酒具、文具、装饰品、保健品、工艺品及建筑用材8大类。产品有碗、盘、碟、杯、壶、杯、洗、筒、佩、镯、球、瓶以及各种规格的建筑板材300多种。
产地
产自汝州和汝阳县交界地带,史典《水经注》载:“紫逻南十里,有玉床,阔二百丈,其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直隶汝州全志载;汝州有三宝“汝石,汝瓷、汝帖 ”。汉光武帝刘秀避难于此赞汝州玉为“国宝”。
性质
汝石又称梅花玉。 梅花玉质地细腻,坚硬,(莫氏7-7.5°)其底 色如墨,上呈赤、橙、黄绿、青、兰、紫诸色构成天然梅花图案。梅花丛中隐虫、鸟、蝶、兽,呼之欲出。万物生灵,无所不有。经地质单位测试,梅花玉属高档工艺用材,玉中含有铁、锌、钠、镁、钙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功效相当于麦饭石功力的二倍,长期使用具有防癌、防痔、益寿延年之神效。
梅花玉,又名汝玉,产于“仰韶文化遗址”汝阳县上店镇境内,因其玉上呈五颜六色的梅花图案而得名。史载汉光武帝刘秀曾册封此玉为“国宝”。
汝石(梅花玉)之花色品种
梅花花色品种繁多,但是不论多少色泽,有两点相同且不能走样。
一是杏仁状气孔形成的梅花朵儿,二是丝线拉出的枝枝丫丫。
(一)绿梅:绿色梅花朵朵,白色、金色或青色的枝丫,此梅花玉:为传统梅花玉。
(二)红梅:红色梅花朵朵,白色或金色的枝枝丫丫,产量远没有绿梅多。
(三)米梅:细小的梅花点点,麻麻密密布满石体,少见或不见枝枝丫丫。也就是说——杏仁状气孔很小。
(四)硕梅:硕大的梅花朵朵(红梅或绿梅)布满石体,也就是——杏仁状气孔膨胀得很大。 (五)新梅:玉体上除了有绿梅特征外还布有红色或白色斑块。这些斑块呈类物状(鸟、虫、鱼、兽等)或非类物状。这种梅花玉被称为新梅花玉,多产汝河上游,嵩县一带。
(六)其它:红底或红褐底的红梅花玉偶有所见,白底的白梅花玉更是少见。
什么样的梅花玉最好?属梅花玉精品?回答是三个方面:一是玉体上有梅树的形象,干、枝、丫清清楚楚,似乎是一株独立的疏影;二是梅花花朵多彩纷呈、疏密有致,蓬蓬勃勃,受人喜爱;三是玉体上有人物或飞禽走兽的形态。以上三种梅花玉,得一即为珍品。
此外《直隶汝州全志》载:汝州有三宝:《汝帖》、汝瓷、汝石(又称汝州玉)。
在我国浩瀚无垠的书法艺术宝库中,《汝帖》堪称古代碑帖之珍品,与《泉帖》、《绛帖》、《潭帖》并称四大名帖,史称“宋室鸿宝”。
《汝帖》:为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由汝州知州王寀杂采自夏至五代的金文及名家书法,汇集刻制而成的丛帖。包括真、行、草、隶、篆诸体,计九十四种,一百零九帖,分十二卷,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书法史及古代书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曾任河南巡抚的清朝碑帖学家毕秋帆在他著的《中州金石考》中极口称赞《汝帖》道:“真宋室之鸿宝也”。《汝帖》刻石历经沧桑,散落民间,后经查找收集,现作为珍贵文物移至汝瓷博物馆内收藏,极具考古、文学、书法研究价值。系仅存之宋刻帖原石,林志钧《帖考》曰:“宋刻帖原石至今犹全存者,《汝帖》之外,殆无第二种矣”。
《汝帖》问世近九百载,几经波折,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她是历代书法家给我们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永远值得我们自豪。
汝瓷是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为北宋宫廷专用瓷,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其名。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被历代皇帝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北宋末年出了个才情皇帝,他便是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赵佶。徽宗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他对宫中使用的器皿超出了常人的思维。他认定定州的白瓷,有芒不可用,遂命汝州造青瓷。他要求烧制的瓷器颜色必须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种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不知难倒了多少能工巧匠。在瓷业发达的河南汝州,官府召集能工巧匠,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使用名贵的玛瑙做为原料,经过无数次试烧,终于成功烧出了汝官瓷
有“汝窑为魁”之称。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其传世品世界上仅存六十余件。汝瓷胎质细腻,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一般为斜裂开片),上下错落,分有层次,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多天青釉、天蓝釉、粉青、月白、葱绿,豆绿釉等釉色。器表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纹样,釉色青中泛蓝、蓝中泛青,有的稍深,有的稍淡,釉汁莹润。胎质呈香灰色和灰白色。汝瓷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支钉痕,形成“青如天 、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在汝州设立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编者语:此文章由作者参考百度百科整理而成,并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