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饼是山西的特产,因产地是太古县,故称“太古饼”。其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作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清朝末年已行销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而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
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清朝末年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它的生产和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有个传说讲,明末清初,太谷县由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成了全国的商业中心,有几家票号,还掌握了全国金银枢纽,给本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各商业资本家富裕起来之后,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富户太太,半夜里想吃饼子,就派佣人四处选购。买回的饼子不是嫌油腻,就是嫌干硬,咬上一口便扔掉了。到哪里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一个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赚钱,就让老师傅设计出一种甘饼,其主要原料是精白面、白糖、胡油芝麻、蛋清。制作方法是用蛋清将六成上等白糖和四成上等白面调成糊状,用勺子盛在扣炉内,糊状自然融流成圆形。成熟后,上撒芝麻,下抹胡油,再用慢火烤熟。这种饼子又甜又酥,不腻不硬,颇受那位富人大太的喜爱。这就是后来享有盛誉的太谷饼。 后来太谷饼被深居宫廷的慈禧太后发现,将其定为宫廷贡品,更让太谷饼身价陡增。
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小作坊遍布太古县城乡,“一间房子一盏灯,一个炉子两个人”是当时太谷饼小作坊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太谷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制作技艺,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当地俗称"干饼"、"烧饼"。饼呈圆形,直径三寸半,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仁。冷食此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具有香、甜、软、脆的特点。而且,储存时间长,久储味道不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于是,太谷饼还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太谷饼生产企业质量意识,使企业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晋中市、大谷县两级质监部门确定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策略,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现在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