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饸饹面
饸饹面简介
郏县饸饹面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已有千年历史的风味小吃,简称郏县饸饹。郏县饸饹是一种圆形条状面制食品,初以荞麦面为面料,其加入用纯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枸杞等十余种佐料,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能。清末,始以小麦面替代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郏县饸饹“舒脾艰胃,养生至宝”。
获得的荣誉
饸饹面吃起来柔涧劲滑,利口开胃。这种容易消化,价格低廉实惠,男女老幼皆喜爱的面食佳品,在省内外,远近皆知。一些河南郏县人,走南闯北,把饸饹面店开到了全国其他城市,甚至海外,被称为郏县饸饹人,据了解,1998年,美国《华商时报》就曾发表《郏县饸饹俏纽约》的文章赞介中国郏县饸饹面。
名字由来
郏县饸饹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间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有一陕西人逃荒至河南郏县,并在当地做起了“饸饹”生意,因其做工讲究,味美价实,备受民众喜爱,食之者众多。
郏县饸饹面的历史
关于饸饹面,还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成义军作战,为丰富美中将士口味,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一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几十部桦木饸饹面制作设备为郏地暴行及义军所得,顿使郏地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饸饹招牌迎风飘舞。
由此推断,郏县饸饹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郏县饸饹面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芥麦面到小麦面。从原始的手工到机器制作的过程,存在几次将达的革新。 上世纪就是年代以来。各地风味逐渐互通有无,外地人传入本地市场的面试非常丰盛,兰州牛肉拉面,陕西烩面等, 都对饸饹面造成潜在的冲击,求变 求新 才能让郏县饸饹面在激烈的饮食竞争中占于不败之地。
郏县饸饹面的制作方法
过去是“土法加工”,现在改进了,可以用小巧精致的纯手工机械压面机,山西造的那种,一台一百来块钱吧,西北地区很多地方可以买到。
饸烙面要做好,分两步走。一是和面,二是调汤。
先说“和面”。
和面的时候一定要白面和荞面混和着,这样的饸烙面才算正宗。当然,也可以用纯白面做。荞面一定要去超市里买庆阳环县的,那里的荞面是中国最好的荞面,也算是帮老区人民的忙了,拜托。
荞面和白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比三,荞一白三。也可以一比一,对半。荞面太多,面容易下成节状,需要小心。
简要说说和面的方法:先将荞面用开水掺成碎面团,再加入白面,换用加了碱和盐的凉水掺和,最后拌匀,揉成软硬适中的面饼待用。
调汤
汤有荤汤和清汤两种。荤汤就是加了肉臊子的,清汤不加。
只说说清汤的做法:将白萝卜、红萝卜、豆腐、土豆、番瓜、黄花菜、少许木耳切丁备用,其中白萝卜丁、红萝卜丁用开水提前炒熟。
炒制过程中加入大量辣椒面、八角粉、少许花椒粉、盐。加水成汤。口味偏重一点好。
出锅前,如果嫌汤不红,可将用大油泼制好的“辣椒油”再调配到汤里一些。
将鸡蛋打制好,在开水里浇制成“蛋块”,然后捞到做好的汤里。
又红又香的一锅“饸烙汤”就调制得了。
需要注意的是,汤不能放凉,一直放在锅里保持一定的温度。
将下好的饸烙面装在碗里,然后用做好的热饸烙汤焯热,再浇制好。 吃时配一点小菜,比如咸韭菜、辣萝卜干等。
郏县饸饹面的食用疗效
饸饹面,在我国北方一带盛为流传。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面条在锅里煮着吃,分为荞面饸饹和两掺饸饹,不仅口感极佳,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荞麦,又名三角麦、花荞,民间又称为“净肠草”,它还有“消淡粮食”的美称。荞麦面看起来色泽不佳,但用它做酸汤面或凉拌面,别具一番风味。平时在使用细粮的同时,经常食用一些荞麦对身体有一定好处和保健作用。荞麦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