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酒

 

酒文化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源远流长,各种有关造酒的传说流行于多种史书和坊间。其中,明代文人李日华在《紫桃轩又缀》中所记载的“猿猴造酒”一说流传广泛,其中写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偷饮,不可多……”此记载将文人的浪漫情怀赋予酒中,让酒的诞生之初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与才情。而有关张弓酒的记载,堪与“猿猴造酒”相媲美。
  商代,在葛伯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时值战乱,为报效国家,张弓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摆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样,以示眷念。过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时间长了,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瓮。
  张弓抗敌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子向他叙说离别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瓮中饭食。张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蒸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沉沉睡去,但见其脸色红晕,出气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万分。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而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名为“张弓村”。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汉朝为新朝,并欲灭绝汉室。高祖七世孙刘秀被王莽追杀,逃至张弓镇,于张弓镇北“二柏担一孔”桥下藏身避险。脱险后,刘秀沽张弓酒庆幸抒怀,饮酒赋诗曰:“香远兮随风,酒仙兮镇中;佳酿兮解忧,壮志兮填胸。”酒后策马东行三十里至落虎桥,酒力泛胸,余香盈口,不禁勒马回望张弓镇,连赞好酒,乘兴吟诗曰:“勒马回头望张弓,
  喜谢酒仙饯吾行,如梦翔云三十里,浓香酒味阵阵冲。”刘秀称帝后,封张弓酒为宫廷御酒,其藏身脱险的小桥赐名为“卧龙桥”,其勒马回头处建起了“勒马镇”。张弓酒自此名声更盛,流传至今。
  刘秀所说的“香远兮随风”,是说酒香随风飘得更远。而酒文化的历史就是一种醇香的传承,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张弓酒可谓“香远”;因其口味佳而自然传承,又可谓“随风”。用“香远兮随风”来形容张弓酒之源远流长竟然也那么恰当!
  作坊林立:“酒仙兮镇中”
  张弓酒始于商,兴于汉。历史上,张弓镇曾经作坊林立,酒幌飘动,酒气升腾,有“无风三里香,有风香十里”之说。
   历史上张弓酒的兴盛有其社会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原因。在靠近张弓镇的丁堌堆村发掘出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张弓镇附近就已经有人类开始居住和活动。夏、商、西周时期,葛伯国在那里定都,这里流传着葛伯氏部族的后裔用玉液祭祖敬天的传说。春秋时期,张弓镇非常繁华,商贾云集,作坊林立,酒幌飘飘,酒香四溢。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以物易物的小商小贩,也有像范蠡一样的巨商大贾。西汉末年,刘秀册封张弓酒为宫廷御酒。张弓镇作为商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个中心、人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场所,理所当然地会促进酿酒业的发展。
  历史上,作为区域性中心的地方很多,而为何独独张弓镇生产了张弓酒,并经久不衰、醇香依旧呢?这还要归功于张弓镇独特的水质和地理环境。
  张弓镇地处古代运粮河岸边,这里土质肥沃,适于作物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这儿自古没有任何污染源,水质醇厚、清冽。在古代,张弓镇这个地方盛产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和小麦,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和自然优势。张弓镇历史上家家都有酿酒作坊,并以其浓香、味醇而闻名,素有“酿酒名镇”之称,享有“古老酒镇”之誉。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调酒师孙西玉介绍,酒的酿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谢的结果。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从微生物区系方面分析,张弓镇有适于酿酒的环境。其酿酒车间经过长期的淘汰、优选,在曲室、厂房、地面、空气、工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菌系。
  当初的作坊林立,现在一家为尊。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酒仙兮镇中”的称赞之词一直惟我独享。
  独创38度:“佳酿兮解忧”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白酒酒精度过高一直是困扰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酒精度过高,一是会限制它的消费群体;二是对人体的损害程度较大。同时,对粮食的消耗也较多。但降低白酒的酒精度,也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白酒降度会失光浑浊,失去其原有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二是会降低口感和风味,变得既淡且寡。可白酒作为中国的国粹,欲走出国门,必须降度。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张弓酒,勇敢地承担起了给白酒降度这个困扰了中国白酒行业几千年的难题。1974年,原张弓酒厂的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白酒工作会议返回后,即开始日夜攻关。凭着张弓人的智慧和坚持,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张弓38度酒研制成功了!
  当时,张弓人把新研制的38度酒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酒泰斗方心芳品尝后评价道:“这酒,没有原来的辛辣感,风味没变,颜色没变,具有芳香醇厚、清澈透明、低而不淡、诸味谐调,而又有不烈不暴、饮后怡畅、回味无穷的特点。”
  在中国白酒的历史进程中,从那时开始有了38度酒;在中国的酒文化中,张弓38度酒书写了最绚丽的一笔。
  1975年,这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发明奖和轻工部重大科研成果奖;在1984年、1985年两届全国白酒质量评比中,张弓38度酒获得银质奖章;1992年,在阿姆斯特丹获世界金奖;1993年,获中国驰名白酒精品称号,跨入国家名酒行列,同年还获得口感最好的中国白酒称号。
    “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当年,这句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飞絮(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