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故事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神涂)、郁律(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恭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板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
产地介绍
成都北行80公里,经广汉、德阳市便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市。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剑南春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认为绵竹正是他人格和精神之象征,并以诗向当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霭霭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产品特性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练、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波的效果。
制作工艺
在绘制风格上,绵竹年画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最后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绘,与其它地区"色版套印"年画有明业区别。同样一张木刻版,通过不同艺人的加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所以用一句话概括,绵竹年画绘画画性强,它既承传了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画成的技法,又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是绵竹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另外,绵竹年画在用纸、用笔、用色上也别具一格。传统绵竹年画一般都用粉笺纸(当地所产的土纸上面涂一层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鸳鸯笔(特制扁笔,一边蘸水,一边蘸色),颜色多用矿物色和民间染料加胶矾调制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红、猩红、草绿,其次是金黄、天蓝等,约束人以单纯强烈、鲜艳明快、对比和谐的色彩效果。这样可使手绘色采更加厚重,风吹日晒经久不变。由于用笔、用纸、用色的独特性,使绵竹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制作过程
细活:1.明展明挂:为绘工精细富丽的一种 2.勾金:笔蘸金粉或银粉勾出图案
3.花金:是彩绘后的再加工,用木制花型戳子,拓上金或银色花纹,现所见花戳子约三十几种,分服饰花、帽花、衣角花、袖口花 4.印金:印过墨线和彩绘后,再用原印版复印一遍胶水(脸手除外),然后撒上金粉或银粉,扫净余粉后即显出金线或银线
粗活:1.水墨:讲究笔墨烘染和淡雅的色调 2.常形:力求设色单纯
3.填水脚:即寥寥几笔大写意,是绵竹年画的特色绘法
推荐理由:
截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50多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所收藏;已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中国》、《今日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大地》等两百多家报章、杂志、电台、电视台专题宣传、介绍。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上沃尔特、马里、智利、香港、台湾等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艺术价值得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绵竹年画社每年都有数百幅绵竹传统年画、手绘年画、蜀绣年画、绵竹年画手绘挂历、手绘明信片、出版年画、广告年画、木雕年画、绢绘年画在国内外销售,或作为国事对外宣传的馈赠礼品。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353.htm
http://artist.artxun.com/113188-mianzhunianhua/jianjie/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5-12/23/content_77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