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的简介
福州软木画与寿山石雕、脱胎漆器并称为福州民间工艺三宝。福州西园村曾经是软木画之乡,当时家家户户都会软木画手艺,并热销全国各地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福州独特工艺品,与福州脱胎漆器、纸伞合誉为“福州三宝”。福州软木画是“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软木画工艺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和郭沫若等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曾亲临软木画的主要生产单位福州工艺木画厂参观。邓小平同志在参观软木画后留下“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软木画的由来
福州第一幅软木画是民国初年由陈润春创制的。随后,陈润春的得意门生吴启祺及郑立溪先后在总督后(今省府路)开设木画作坊。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福建厅内壁挂的“福州西湖”、“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武夷春色”等大型软木画,都是由福州工艺师制作的;此外,厅内还有福州脱胎漆器、福州寿山石雕。相传在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有人从德国带回一帧类似“木画”的作品。当地民间雕刻艺人陈春润、吴启棋、郑立溪等深受启发,遂在福建工艺传习所工读。
三十年代,软木画逐步从短小简易的平面卡片发展到多层次的讲究透视的大小不同的半立体挂框。到了六十年代,福州市木画行业陈康、吴学宝、陈庄、赵权、郭木俤、吴传福等老艺人,大胆地运用圆雕、透雕原理,创作出结构严谨、空间感强、前后观赏的立体插屏,开拓了又一个木画艺术新天地,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根,而且为木画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十年代初,软木画产值仅有十几万元,从业人员不到一百人。到了八十年代,软木画产值已达五千多万元,从业人员高达一万五千多人。由于软木画从诞生起就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画的章法构思和宫庭园林布局造型,雕画结合、画中有诗、以小见大、古朴典雅,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国内外有识之士的赞赏。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软木画就一跃而上,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连禅福州工艺品“三宝”的座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工艺品之一。
特点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以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口的松软柔韧、富有弹性栓树皮层为材料,削取薄片,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作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它借鉴我国园林“框景”艺术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调纯朴典雅,形象逼真动人。软木画内容除反映锦绣河山、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先贤故居等以外,还可按创作者意图,设计雕刻出世界各地风光和私邸家园等,其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湛,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觉,咫尺之内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恍惚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只属于软木画
1980年,荣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9月,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9月,荣获全国第一届软木画评比全项第一名、第三届国家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称号;1988年5月,荣获全国第二届软木画评比全项第一名、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称号。
为什么推荐软木画呢?
福州软木画(外贸《三友牌》)已有九十年的历史,技艺之精、品质之高、造型之美、生产品种之多,都是同行业无与伦比的。产品分为半立体挂框、立体透屏、实用结合三大类,除了一般中小档普通景、实景和旅游纪念品外,还包括国家礼,展品和高、精、尖的四新产品,从案头摆设、墙上悬挂,从小巧玲珑的插屏到雄伟壮观的屏风,是雅堂陈设、礼品馈赠、旅游纪念和各种实用装饰的最佳理想工艺品。吸取我国民间雕刻精华,运用园雕、透雕、浮雕、刻纸等技法,经过艺人的精心设计,手工巧作,制成一件件具有中国画风格,又有木雕、漆器,整体浑成艺术效果的工艺品。不仅长于特色中国民族之宫庭园林、假山风景,花卉翎毛,而且在表现世界风光与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等方面也独具匠心,被喻为“一代绝技”的东方艺术珍品、“东方第一奇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