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酒

    巍巍华夏,酒的国度;悠悠中原,龙的血脉。酒文化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源远流长,各种有关造酒的传说流行于多种史书和坊间。据《竹书纪年》、《山海经》等文献记载,商人祖先王亥“宾于有易”、“以葛酒换之”是历史记载较早的买酒商贸行为之一,这里的“葛酒”即是古葛国酿制的张弓酒。当时,在古葛国(今宁陵县)城南三十里处一古老村寨,村中有一勇士张弓,此人忠勇侠义。时值战乱,为报效国家,张弓主动戍边御敌。家中新婚妻子忠贞贤惠,因时时惦念千里之外的丈夫,每逢吃饭时都要盛出一碗,恭恭敬敬地放在桌上,摆上筷子,就像丈夫在家一样,以示眷念。过后,她又不忍心扔掉,就放在瓮里,时间长了,竟积攒了满满一大瓮。
      张弓抗敌得胜,荣归故里,夫妻团圆,妻子向他叙说离别相思之苦,并拉他去看瓮中饭食。张弓被妻子的深情厚意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尝一尝瓮中的饭食。于是妻子下厨给他重新蒸煮,说也奇怪,从蒸笼里流出来的水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张弓一尝,甘爽清冽,醇香可口。于是,他连饮满满两大碗,沉沉睡去,但见其脸色红晕,出气均和,只是呼而不醒,妻子焦急万分。两天后,张弓醒来,舒展身体,感到浑身通泰,连声赞好。远亲近邻得而尝之,均称美物,以后便如法炮制,地方官吏以珍稀贡品进贡商王,商王赐名“张弓酒”,赐该村名为“张弓村”。
     历史上,作为区域性中心的地方很多,而为何独独张弓镇生产了张弓酒,并经久不衰、醇香依旧呢?这还要归功于张弓镇独特的水质和地理环境。
      张弓镇地处古代运粮河岸边,这里土质肥沃,适于作物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这儿自古没有任何污染源,水质醇厚、清冽。在古代,张弓镇这个地方盛产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和小麦,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和自然优势。张弓镇历史上家家都有酿酒作坊,并以其浓香、味醇而闻名,素有“酿酒名镇”之称,享有“古老酒镇”之誉。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调酒师孙西玉介绍,酒的酿造和酒中香味成分的形成都是微生物代谢的结果。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从微生物区系方面分析,张弓镇有适于酿酒的环境。其酿酒车间经过长期的淘汰、优选,在曲室、厂房、地面、空气、工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微生物菌系,使张弓佳酿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的品味特色,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白酒酒精度过高一直是困扰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酒精度过高,一是会限制它的消费群体;二是对人体的损害程度较大。同时,对粮食的消耗也较多。但降低白酒的酒精度,也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白酒降度会失光浑浊,失去其原有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二是会降低口感和风味,变得既淡且寡。可白酒作为中国的国粹,欲走出国门,必须降度。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张弓酒,勇敢地承担起了给白酒降度这个困扰了中国白酒行业几千年的难题。1974年,原张弓酒厂的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白酒工作会议返回后,即开始日夜攻关。凭着张弓人的智慧和坚持,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张弓38度酒研制成功了!
      当时,张弓人把新研制的38度酒送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白酒泰斗方心芳品尝后评价道:“这酒,没有原来的辛辣感,风味没变,颜色没变,具有芳香醇厚、清澈透明、低而不淡、诸味谐调,而又有不烈不暴、饮后怡畅、回味无穷的特点。”在中国白酒的历史进程中,从那时开始有了38度酒;在中国的酒文化中,张弓38度酒书写了最绚丽的一笔。

      岁月如歌,美酒如诗;人生无限,张弓相伴。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时,朋友相见、同学欢聚时,事业飞黄腾达时,商务运作富甲天下时,那喜庆、激动的时刻,我们总离不开滴滴浓香的张弓美酒。

wm2336810602(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