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灌肠

内黄灌肠

灌肠的起源:

灌肠起源在清咸丰年间,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流传至今。灌肠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可以凉调,叫筲灌肠;可以煎食,叫煎灌肠。味美可口、风味独特,且有补血、健脾、壮筋骨、消滞之功效,很受群众欢迎。有民谣《内黄灌肠》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

内黄灌肠的起源:

内黄灌肠以邱家为最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内黄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杀猪卖肉为业。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县衙送肉,不断看到厨里放着一些外来菜品,有香肠、粉肠等,都是猪肉、猪肠经过加工配制而成的。这位老人从这里受到启发,他特意去安阳买了一截粉肠研究。在其侄子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制作,终于制成灌肠上市。现在灌肠是内黄最流行的小吃,无论早、中、晚,无论春夏秋冬,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摆小摊卖灌肠的。

                                             

                       

灌肠的功能:

灌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麦淀粉、醣类以及微量铁、钙、钾、钠等成份,所以大有补血、健脾、壮筋骨、美容养颜等功能。

制作方法:

  1. 将猪血放入30%的盐水溶液里,用木棍搅拌,不使凝固
  2. 和四比一的稀水面汁混在一起,分批适量地灌入洗净的猪肠之中,待其血桨、面汁之混合体在肠内凝固后,即可放入水锅内用小火温煮,并要不断用针剌肠,使之冒出气泡,以免肠衣崩破。一般情况下约一个半小时即可煮熟食用。(如下图所示)

 

 

加工方法:

用手托肠,以刀剖为适量薄片,根据不同季节和食者爱好,可用蒜汁、香油调拌,称之为凉调灌肠;或放入底平煎盘,加油煎,看好火色,待块体由红变紫黑,肠衣向外津油,用小铁铲翻动,即可盛入分盘食用。

筲灌肠和煎灌肠的配图及食用:

        

筲灌肠(筲灌肠要趁热吃,吃起来感觉入口光滑、软而烂,且辣中带香、香而不腻、辅以适量的蒜汁或香油,口感更佳)

  

煎灌肠(外焦里嫩,香味扑鼻、辅以适量的蒜汁)

 

 

流浪的鱼(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