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梧桐栽培史

     南京种植法国梧桐树的历史要追溯到80多年前。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将安葬南京钟山(又名紫金山)。此后开始筹建中山陵,并在城内进行了一些临时性的规划。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政府辟建了中山大道(以下关码头为起点,经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到中山门道路的统称)和陵园路,并在两旁栽种行道树。 

     宋庆龄以一块大洋每株买来法国梧桐
     1929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火车站运抵浦口车站(今南京北站),下车后渡江上岸的下关码头,改名中山码头,进城后途径的第一条街道,叫中山北路,过的一座桥叫中山桥,到鼓楼后途径的第二条街道叫中山路,穿过新街口后拐弯,途径的第三条路叫中山东路,然后过了一座桥,叫逸仙桥,出城的东城门,改名中山门,一直到陵园路,路两旁栽的全是法国梧桐,除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赠送的1500株,其余据说为宋庆龄以一块大洋每株购得,共数千株。仅陵园路就种植了1007株,每株高3.4米左右,株距为6.6米。其余栽植在江苏路和长江路等处,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主干道路幅40米,其中绿化带宽5~10米,占路幅的20%~25%。

     这是南京大规模种植法国梧桐树(以下简称“法梧”)的开始。这种树最早引种在上海法租界,此前南京也有传教士种过,但数量很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等担任顾问,两年后制定出了南京建设的《首都计划》。墨菲参照法国巴黎和美国华盛顿的规划理念,把南京作为一国行政中心,区别于商业中心来建设,突出它的绿色园林景观效果。

     这一时期,据说蒋介石用金条买了两万棵法国梧桐树,遍种南京街头。具体做法是,在中山东路等主干道上采用三块板模式,种上6排树。目睹过的人士介绍:街道中间为双向两股道,作为机动车道,两边分别有一股道宽的两排树,共四排,两排树之间是“绿岛”,往外是一股道宽的非机动车道,外面左右再各栽一排树,树外是人行道。

     “南京树”曾有20万棵,除非下大暴雨,水不会滴到身上
这些树经过十几年、几十年长成后,曾经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林荫大道。建国初期的中山大道,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树绵延长达10多公里,较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也毫不逊色。

      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琦介绍,这些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和民国时期的建筑相交融,形成“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和庭院深深的民国建筑交相辉映的效果”。周琦分析,南京的民国建筑和其它地方不一样,沿着大道边上的政府性建筑,不会压着马路边上建,而是离马路很远,在建筑和道路之间留下广场绿化,结合行道树和庭院的大树、广场的园林,形成庭院深深的建筑和景观效果。

     1949年后,新修的长江路、山西路、太平南路、中华路等次干道,又陆续栽了不少法国梧桐树。到上世纪60年代,南京城内的法国梧桐树有20万棵。官方数据显示,南京市老城区20条主要街道,其中16条以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气势磅礴,相邻的两排梧桐顶端连接起来,形成拱廊,密不透风。

南京梧桐秋色                                                                                                                      

珑珑(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