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桥米

京山桥米,湖北省京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原产于京山县孙桥镇而得名,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可口不腻、喷香味美,早在明代就被御定为“贡米”。

品质特征 

“京山桥米” 的特点是干,整,熟,白,青梗如玉,腹白极小。并且其颗粒细长、光洁透明,是水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用桥米做的饭松软略糍, 喷香扑鼻,可口不腻,营养丰富。而桥米中的极品是“洋西早”品种,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产量很低。

 

产地环境  

京山桥米的优质,来源于桥米产田优质的土壤。据有关专家对当地桥米产田土壤土质的分析,桥米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都明显优于周边其他地区的产田。其优良的土壤,使得早在明代就做为贡米的“京山桥米”,不仅外观上粒粒饱满,光亮,内质上更是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物质。就京山全境来说,其种植环境优势是:一是京山地理位置处于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二是独特的土壤条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铁的含量比较高。灌溉的水源来自山涧的温泉水,含有丰富的铁硒等元素。三是生长周期长,有着充足的日照条件。

 

原产地  

 京山桥米原产地在京山县孙桥镇余家沙坡村六组与蒋家大堰村六组之间,有一处名曰蒋家大堰,这大堰灌溉着附近一条山冲的一百二十多亩稻田,出产的稻谷颗粒园实,米白质重,或蒸米饭,或煮稠粥,雪白一片,喷香馋人,食之似糯不腻口,如粳不稀软,较“691”中稻为糍,比“国际稻”见香,能开脾胃,增食欲,营养丰富,且出米率非常高,能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历史上曾是朝贡皇帝的御米。

 

相关传说

桥米从明代嘉靖年间就享有盛名。桥米,是京山县孙桥镇所产稻米的简称。孙桥距嘉靖皇帝的故居钟祥皇庄只30多公里,当时的地方官员将桥米敬奉给皇庄,嘉靖之父品尝后,赞赏不已,派专人送到京城皇宫,嘉靖品尝后誉之为“食宝”,常以桥米为“御膳”。故而桥米又称为“御米”或“贡米”。当时朝廷限量种植,每户只允许种二三斗田(约为6-9分地),官府还要派员把守,收获时要如数上缴。据说当年很多种植桥米的农户自己从未吃过。当地儿歌描绘了“桥米”之妙:“桥米长,三颗米来一寸长;桥米弯,三颗米来围一圈;桥米香,三碗吃下赛沉香”。

据说明朝嘉靖降世时,啼哭不止,老兴王一家惊恐万状,出榜招医。恰好武当山真武大帝云游到此,揭榜进府,伏在嘉靖耳边说:“莫愁,莫愁!贫道为你去寻粮食。”嘉靖当即止住了哭声。真武大帝走遍了承天府衙(即钟祥县城)周围山头田地,皆不如意,最后选定了京山城西的这条山冲,用脚板踏了踏,手指按了按,成了几十块田。当嘉靖开始吃饭时,果然只吃这山冲产的大米,以后进京当了皇帝,仍一直吃这里的米。这几十块田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旱涝灾害,总产增不过五石,减不过十石,据说是由于皇宫中添人减人的原因。人们觉得巧,将它取名“巧米”。因产地孙桥与此谐音,被叫成了“桥米”。

兔安安(2014-03-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