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菜或作菁菜,学名Brasenia schreberi。又名蒪菜、马蹄菜、湖菜等,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鲜美滑嫩,为珍贵蔬菜之一。莼菜含有丰富的胶质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食莼菜具有药食两用的保健作用,正合黄帝内经中药食同源的理念。主产于浙江、江苏两省太湖流域,湖北省西部利川市境内;4 月下旬至10 月下旬采摘带有卷叶的嫩稍。
药用价值
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治热痢、黄疽、痈肿、疔疮。《医林纂要》载“除烦,解热,消痰”。莼菜性寒,不可多食和久食。莼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丙种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铁质,具有美容、健胃、强身、防癌等功效。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莼菜可以消渴热痹,和鲫鱼作羹时下气止呕,补大小肠虚气,治热疸,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毒.
生理特征
莼菜(Typha lafifolia),睡莲科莼属.原产中国东南部,尤其以江苏的太湖,苏北的高宾湖,以及杭州的西湖等地生产为多。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莼菜的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嫩茎和叶背部都有胶状透明物质。食用部分就是沉没在水中尚未展开的新叶。但目前种源十分缺乏,限制了引种扩种。
太湖莼菜从明末清初开始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片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目前,以东册财团湖区和西册消夏湾的莼菜产量最多。每年夏秋,那里大片地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华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
莼菜每100克中含
成分名称 | 含量 | 成分名称 | 含量 | 成分名称 | 含量 |
可食部 | 100 | 水分(克) | 94.5 | 能量(千卡) | 20 |
能量(千焦) | 84 | 蛋白质(克) | 1.4 | 脂肪(克) | 0.1 |
碳水化合物(克) | 3.8 | 膳食纤维(克) | 0.5 | 胆固醇(毫克) | 0 |
灰份(克) | 0.2 | 维生素A(毫克) | 55 | 胡萝卜素(毫克) | 330 |
视黄醇(毫克) | 0 | 硫胺素(微克) | 0 | 核黄素(毫克) | 0.01 |
尼克酸(毫克) | 0.1 | 维生素C(毫克) | 0 | 维生素E(T)(毫克) | 0.9 |
a-E | 0.84 | (β-γ)-E | 0.06 | δ-E | 0 |
钙(毫克) | 42 | 磷(毫克) | 17 | 钾(毫克) | 2 |
钠(毫克) | 7.9 | 镁(毫克) | 3 | 铁(毫克) | 2.4 |
锌(毫克) | 0.67 | 硒(微克) | 0.67 | 铜(毫克) | 0.04 |
锰(毫克) | 0.26 | 碘(毫克) | 0 | 异亮氨酸 | 44 |
亮氨酸 | 86 | 赖氨酸 | 81 | 含硫氨基酸(T) | 18 |
苯丙氨酸 | 45 | 酪氨酸 | 41 | 苏氨酸 | 49 |
蛋氨酸 | 9 | 胱氨酸 | 9 | 芳香族氨基酸(T) | 86 |
色氨酸 | 6 | 缬氨酸 | 61 | 精氨酸 | 71 |
组氨酸 | 31 | 丙氨酸 | 78 | 天冬氨酸 | 276 |
谷氨酸 | 122 | 甘氨酸 | 48 | 脯氨酸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