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血鸭

产品介绍

      莲花血鸭属赣菜系萍乡菜的一支,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一道名菜。莲花血鸭因具有“色美味香、鲜嫩可口”的特点而被列入“十大赣菜”之一。特点有色泽紫红油亮,鸭肉脆嫩,味鲜辣可口。

原料

      莲花鸭子--1千克以下的,大了味道口感会差很多。鲜红椒(目前市场上有种很小的红辣椒,象海南红椒大小一样,味特辣,效果更佳),生姜,大蒜,陈糯米酒。 

制作方法

      1、将鸭子宰杀,盛血的碗里放少许陈糯米酒和盐,并将血拌均匀,不让血凝固。

      2、将鸭子洗净,剁成很小的碎块(刀快的朋友别剁成肉酱)备用。

      3、将辣椒切成同鸭块大小相同的丁块。生姜、大蒜同样。一般是多少鸭子用同等份量的配料。辣椒、生姜、大蒜的比例为5∶2.5∶2.5。

      4、将红锅里到油,爆烧鸭子,将水分烧干后放少许陈糯米酒和酱油、盐;然后倒水,多少水以刚淹没鸭子为佳。盖上锅盖,待水分剩少许时放入辣椒、大蒜、生姜。 

      5、起锅前将鸭血倒入,翻炒后装盘即既可。

传说的历史典故

      话说火头军里有名叫刘德林的,是酒店厨师出身,炒得一手好菜。今天为文丞相摆酒接风,非同小可,他心里有些紧张。慌里慌张的炒了几个菜。轮到炒鸭子,他将切碎的鸭子放入锅内,由于慌乱,把刚才没有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等到明白过来已经迟了,无可补救。他唯恐倒了血酒不好吃,便小心翼翼的炒着,忽然闻到一股香辣味,仔细一看,见菜呈浆糊状,紫红色,一尝,比往常的味道更鲜美。刘德林大喜过望,心里说:“今天第一次炒出如此鲜美可口的菜啊。”将菜端出去,文丞相一尝,赞口不绝,问道“此为何菜?”刘德林一想,答道:“就叫血鸭吧。”文丞相站起来庄重地说“今日各路豪杰会聚一堂,商量利国大业,我们喝血酒,吃血鸭,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山摇地动。是日出师,收复永新等县,一时气势大震,威名远扬。从此,“莲花血鸭”也就名扬天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后来,又承蒙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的大力引荐,“莲花血鸭”成了晚清宫廷的皇家菜谱。于是,“莲花血鸭”名噪一时,世人皆知!庐山会议期间,曾作为一道特色菜而受到毛泽东的赞扬。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夏天,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莲花县,点名一个叫李桂发的厨师速往南昌,并带几只仔鸭去为井冈山的老同志们炒莲花名菜――血鸭。这老同志是谁呢?原来是毛泽东、贺子珍、曾志他们。据说因为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就曾吃过这道菜,之后就一直很难忘怀,所以在建国后到南昌视察的机会,专门派人请莲花的厨师来做这道莲花血鸭。不但毛泽东他们对这道菜念念不忘,莲花人更是如此。在外乡是吃不到这鸭子的,这非得要莲花山里长的叫得脆响的鸭子,莲花山里产的清亮亮的茶油,莲花山里酿的醇香水酒,莲花自然清凉的井水,莲花田园里的红椒莲花老乡亲炒的手艺……

     相关的历史

      血鸭本地叫鸭崽里,为夏秋之际祭祀、待客、节令常菜。根据时令、地域和用料不同,又分禾花鸭、蚯蚓鸭、秋鸭、陇西酒鸭、上溪盐鸭。鸭为凉性,夏秋食之最好。
      南唐吉州彭玕依附马殷,由莲花退入湖南,后代成了湘西土司,占据湘西几百年,迁入种姓繁衍成大族,其农耕习俗与本地交融,湘西今也有血鸭。
      明末清初,莲花樊家人在湖南湘潭开孵鸭店,莲花白马、毛家有人在湘潭偷师学艺,孵鸭之技返传回县城近郊,由此莲花有三家孵鸭店。
      清末,朱益浚主理湘西,任辰沅永靖兵备道,住凤凰厅,他曾任湖南提法使兼巡抚。在凤凰端午划龙船,兵备道将鸭子抛入河中,全城精壮入河抓鸭,是为与民同乐,其习延续至今。清末,帝师朱益藩将这道菜献给清廷,由此上了宫廷菜谱。
      1959年夏由永新人刘俊秀(在省委书记处任职)亲自安排,叫莲花招待所厨师李桂发带鸭子赶往南昌、庐山,为井冈山的老同志做莲花地方菜,当时是庐山会议期间,李桂发在南昌、庐山为此工作了一年,老同志为毛泽东、贺子珍、曾志等。
      2004年宜春全国农运会期间,高级厨师李国华自带莲花鸭子及专用佐料在萍乡为国家领导人献艺。
      2008年2月莲花血鸭商标在29类被吉安县人抢注,引起社会关注、争议。
      2008年列入奥运会菜谱。
      2008年莲花血鸭作为赣之味在江西电视台、中央2台播出。
      2009年申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成功。
      2009年7月首届莲花血鸭烹饪大赛在莲花大酒店举办。
参考资料:
1、莲花血鸭原料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redta.com/JQJS/CYJS/201101/18699.shtml
2、莲花血鸭制作方法参考资料来源 http://wenwen.soso.com/z/q70088369.htm
3、莲花血鸭相关历史参考资料来源 http://tczx.net/goods/tssp/rysp/169
4、莲花血鸭历史典故参考资料来源  http://www.cc.ccoo.cn/sj03/newsshow.asp?id=63476&cateid=537061&nid=515231

 

     
傻妞(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