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原动物]
1.梅花鹿 别名:花鹿。
陆栖兽类。是一种中型的鹿。雄鹿有角,每角具四叉,雌鹿无角。鼻端裸露部分不超过鼻孔间宽,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颈细长,颈部和胸部下方有长毛。尾短,臀部有一块显明的白斑。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裸关节下有褐色腺体,是为跖腺。主蹄狭尖,侧蹄小。雄鹿第二年开始生角,不分叉,以后每年早春脱换新角,增生一叉,至生四叉。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成一钝角,第二枝不明显,主干在其末端再分两小枝。冬毛厚密,呈棕灰色或棕黄色,四季均有白色斑点,夏季白斑更明显。四肢毛色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纵纹。头顶与颈部呈棕灰色,有白色斑点,斑点排列成行,沿背脊分成二列,体侧斑点自然散布,不成行列。尾背棕黄色,或发黑。鼻端裸露部分深棕色,鼻面及颊部毛沙黄色,嘴角、颏、眼四周有淡黄色毛。耳内毛白色,腹面毛白色。臀部的白色块斑有深棕色的边缘。鼠蹊部白色。夏毛薄,无绒毛,全身红棕色。
栖息于针叶及阔叶的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冬季在山地的南坡、低洼地和雪覆盖较少地方,春秋季则在平旷少树的地方,夏季常到较密的树林内,晨昏则在开旷田野、潮湿的地方,有时迁移到高山草原。
2.马鹿
Cervus elaphus L.--鹿科Cervidae
陆栖兽类。为大型鹿的一种。体形较大,体重200公斤,身长2米余,背脊平直。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腺孔呈裂缝状。耳大而直立,成圆锥形。颈长,颈下被毛较长。尾短,具有软的尾毛。四肢细长,蹄大,成卵圆形,二侧蹄较长。雌兽无角,雄兽有角,其尖略向内弯成"U"字形。第一、二叉在眼睛上边,很发达,特称眉叉,其尖向上。角干相当长,角基隆起一圈,表面有粗糙的嵴突。毛色均匀,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两颊较浅,眼上有稀疏的刚毛,额上棕色,
耳廓背黄褐色,内侧白色,颈上有鬃毛,颜色较深,为棕黑色,背脊上有一条棕黑色的背纹。体侧为黄棕色,臀部有一块黄白色斑。四肢背面和臀侧均为棕褐色,内面颜色较浅,鼠蹊部毛色白。夏毛较短,为赤褐色,脸、嘴与四肢内侧苍灰色。
栖息于较大的混交林里。性机警,善奔跑,听觉、嗅觉灵敏,视觉稍钝。日间活动,天亮前后活动最频繁。以草及树上的幼嫩枝叶为食。夏季向高山迁移,夏秋两季多在密林中觅食嫩的树叶,早春和冬季常出没于绿林,寻觅树枝,喜食盐。养鹿场饲养可用玉米、麸子、豆饼、小米外,白薯叶、花生秧、树叶、柳叶等为饲料。群栖,经常三五成群活动;雄鹿平时独居,交配期雌雄同居。
[化学成份]
含骨质。又据报告含胶质及蛋白质,灰分中含钙、磷、锰等。此外并有极少量的女性卵胞激素。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花鹿茸:
⑴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多具一个侧枝(二杠),枝顶钝圆。主枝长14~20厘米,锯口直径3.3厘米;侧枝长9~15厘米,直径较主枝稍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布有黄色或灰白色细毛茸。下部毛疏,上部毛密。锯口面白色,有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臭微腥,味微咸。
有的具二个侧枝(三岔)或三个侧枝(四岔),其形较二杠为细,略呈弓形而微扁,侧枝较长,枝顶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级及突起的疙瘩。
二茬茸和头荏茸形状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色灰黄,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腥味无。
⑵砍茸:即带脑骨之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茸形与锯茸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分列两旁,俗称"虎牙"。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气味亦与锯茸相同。
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红棕色、有细润光泽者为佳。
[禁忌] 阴虚阳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强壮药。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它能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和促进创伤愈合、病体康复,从而起到强壮身体、抵抗衰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