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府志》编修者陆鏊

家乡区县: 肇庆市端州区

风光旖旎的肇庆七星岩保留了众多的摩崖石刻,从唐代到宋代,直至到当代;从诗词、散文到题名,其中不乏名家留下的手迹。这些石刻足以说明,从古至今,肇庆就是个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到此一游。  寻觅星湖石刻,还可发现古代也有不少地方志的编修者曾经到过肇庆、到过七星岩,他们有的是为了编志,实地勘察;有的是慕名前来旅游观光后,被这里的旖旎风光、秀美风景所陶醉,忍不住诗兴大发,吟唱酬和,留下了许多诗作,有的还将诗作凿刻于石壁上以作纪念。笔者志海拾贝,从石刻中选取数则,以飨读者。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对七星岩摩崖石刻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在七星岩的石室岩、玉屏岩和阆风岩等众多古人留下的石刻中,都可以找到一个人的足迹,他就是明代崇祯年间任职肇庆知府的陆鏊。

陆鏊,浙江平湖人,进士,崇祯二年(1629年)任肇庆知府,后任岭南道按察司副使,崇祯九年升广东右布政使。陆鏊对肇庆情有独钟,任职肇庆知府期间曾多次游览七星岩。位于石室岩璇玑台左壁的陆鏊题名石刻凿刻于崇祯五年(1632年),石刻中记录了陆鏊曾七次与友或家人同游七星岩。石室岩璇玑台右壁也留有陆鏊题诗一首:

万仞苍崖目悬观,

珠联灵窍秘仍宽。

鼓钟籁宛庄严地,

狮象形森般若坛。

玉乳乱垂台润古,

冰崖纷叠洞光寒。

从空漏出人天界,

仄蹬盘纡碧汉端。

陆鏊喜欢作诗,在玉屏岩和阆风岩也都留有诗作各二首,另在肇庆期间,还留有《端署咏佛桑花》、《端江月夜》、《柯林看菩提树》等诗作。有一次,陆鏊到黄江圩(今端州区黄岗)视察,发现那里圩市冷落萧条,有感而发,写下《黄江即事》诗:

市肆原凋敝,

津航亦险巇。

泉刀虞束湿,

文法戒棼丝。

以我心如水,

酬他口是碑。

尤期遵画一,

莫负出途思。

陆鏊从当时看到的乡村圩市冷落萧条,感受到世道的险恶“津航亦险巇”一句中的“津航”,是指渡船航向,这里代指社会风气,人心趋向。“文法戒棼丝”是说为官应依法治理社会,法令的杂乱无章,则社会难以安定。从陆鏊的《黄江即事》诗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古代的地方官员,能够自我剖白,申戒自律,并借诗宣示“尤期遵画一,莫负出途思”,决意始终如一地遵守自己当初出仕的理念,实属难能可贵。

修志,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古代不少地方官都十分重视修志,亲自主持编修。陆鏊也不例外。他主修的崇祯《肇庆府志》于崇祯八年(1635年)修成。据陆鏊序,该志“不三年志成,首图经,次事纪,为表者三,次为志者十。传者四。”

由肇庆知府陆鏊编修,陈烜奎等人纂修的崇祯《肇庆府志》,共50卷。崇祯八年(1635年)刻版,日本京都大学藏。卷首为舆地图,卷1至2事纪,卷3沿革表,卷4至5秩官表,卷6至7选举表,卷8至10地理志,卷11建置志,卷12至13赋役志、卷14学校志(学政志),卷15祀典志,卷16至17兵防志,卷18水利志,19卷至20名宦传,卷21流寓传,卷22人物传,卷23列女传,卷24外志(仙释、寺观等),卷25杂志,卷26至50艺文。

陆鏊编修的崇祯《肇庆府志》如同他那些留在七星岩的石刻一样,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玟希—追梦人(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