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书以志痛。”
“甲辰年六月初二日崩围基水面浸到此石为记。”
七星岩崖壁上的这几则水患记录像抹不去的记忆永久地烙在了人们的心上。肇庆是一座依水而生的城市,一条清泠泠的西江穿城而过,在肇庆区内形成“西江小三峡”: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介于三榕峡和羚羊峡之间为冲积平原,肇庆古有“两水夹洲”之势,唐以前北郊原是西江分流故道,经淤塞形成“沥湖”,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每逢暴雨,集北岭山各坑之水汇入,很难排出,便成一片汪洋,故又成为“野塘”。
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为扩大耕地,人们开始筑堤防渍,围塘造田,但各处堤围没有接连一线,因此堤围时溃时筑。明成化至嘉靖年间,为了集中力量镇压西江沿岸瑶僮(壮)人民的反抗,朝廷组织民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筑堤,但洪水仍旧防不胜防。
关于西江水的水灾在原肇庆水利局总工程师李伯益的《既御敌又防洪的肇庆古城墙》一文中有提到:“历史上西江洪水灾害较频繁,据有文字资料记载,自1303年(元大德七年)至2003年700年间,共发生86次洪水,其中特大洪水(12~13米)18次,非常洪水(13米以上)5次,平均8年就发生一次。”
七星岩的摩崖石刻明确记载了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患。这几处石刻所刻位置,如果要看仔细,非得仰颈极目才能找到,可见当时西江水漫上来的境况,那一片泽国,足够让人们在城内行舟。
据《宣统高要县志》记甲辰年六月初二日崩围基水面浸到此石为记。载,景日畛所记载的那次辛巳年(1701年)西江河决堤,有近2万多所房屋被夷为平地,周遭近8000顷良田被淹没,肇庆成了一片泽国。农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大水一退,尸横遍野。填不饱肚子的农民只好去抢地主的粮仓,弄得统治者惊恐万分,于是便四处宣扬,说西江决堤是因为白莲塘有鹅怪作祟,要造观音像来镇妖。
肇庆古宋城残留的那段城墙也可找到当年洪涝的痕迹。披云楼的城门有一道半尺厚的铁闸,锈迹斑斑,据说洪水来的时候,这道铁闸就是整个老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发生洪水,景福围崩缺,除了古城固若金汤未被水淹外,城外水已淹至七星岩,当时杨霈就在岩上题下“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书以志痛”字样。
最近的一次大水灾是1968年。不过,现在江滨堤路修好后,喜怒无常的西江河妖已被收服,大多数的时候它都像一名温婉清秀的女子般静静地流淌而过。一到傍晚,江堤边,各色大排档里川流不息的人们把这里弄得极为热闹。白日里,清静下来的江滨路,城里最好的观景点就是阅江楼,登楼凭栏看江水如练,待习习凉风拂面而过,顿生“我欲乘风归去”之感,那些崖壁上的水文记录不知何时就躲到记忆深处去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