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馍(luǒ mō)是河南、江苏苏北和安徽皖北的一种汉族传统面食,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子”,煎饼也是用的同样的工具,不过做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 烙馍 (luǒ mō),正宗中原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 。又名“单馍”。烙馍来自于中原。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交通便利,这种面食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郑州、洛阳、安徽等有多种变形。韩信转述妇人的“捋捋摸摸就成啦”的典故是读音正统。 制作过程: 直径尺余的乌黑的铁鏊子(必须是铁质凸形),用木柴火烧(必须是木柴,火温较高,这样烧制的食物味道比较醇厚,火苗稳定,温度易控制),大小均匀的一个个面团用一根枣核式的擀面杖“捋捋摸摸”成面皮(形如20-30cm的圆形“馄饨皮”),在鏊子上加热,用一根扁竹劈子(竹批子,必须是竹子做的,内有水分,可耐高温,光滑不变形)反正面。温热柔软,筋道有嚼劲,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干燥易于保存长久,最长能达半个月(当然基本上都是当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顿饭就一两斤烙馍,也有外地游客带走作为特产的,便宜又特色,还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馍有少许水分,风干就不好吃了)。 特点: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铁鏊子烙,柴火等加热是烙馍出现面香味的的要素。纯的烙馍才是烙馍。 名词解释:“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为中原地区特有炊具。 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河南地区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 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今天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 “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 旧时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 在叶县,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寻常夜市小摊,都能吃到“薄如纸,韧如皮,圆如盘”的烙馍。卷上一颗咸鸭蛋,或者三两串羊肉串,哪怕是一根葱,都能让人吃出无限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