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戏

家乡区县: 洛阳市老城区

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发源自河南省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的一种以坠琴(古称坠子弦)伴奏的说唱艺术。因源自于河南省,演唱语音又是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同时又有坠子弦伴奏,故名河南坠子。河南坠子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3日开封市被确认为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民国初年传入北京,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表演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艺人为从开封相国寺出道登场的张三妮和尹凤宝等。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方式。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随后又出现了乔清秀、程玉兰、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坠子即传入京津等大城市,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在天津形成了乔、程、董3大唱腔流派。乔派以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悠扬婉转见长,称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调朴实明朗、唱腔圆润见长,称为"大口",董派以板眼规整、唱腔含蓄深沉见长,称为"老口"。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坠子相继传入上海、沈阳、西安、兰州、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洛克遗痕(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