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 大鼓

家乡区县: 洛阳市老城区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在河洛文化的百花苑中,有一朵名谓“河洛大鼓”的艺术奇葩。

河南曲种。清光绪末年,河南洛阳一带演唱洛阳琴书的艺人与南阳的鼓儿词(又名“单大鼓”)艺人合伙演唱。他们结合以后,互相吸收融化,在洛阳琴书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鼓儿词的曲调,废弃了老式扬琴和八角鼓等乐器,改以坠琴、三弦、四胡等伴奏,以书鼓、月牙钢板击节。由于曲调新颖动听,受到群众欢迎,逐渐流传到河南各地,并继续吸收了河南坠子、山东大鼓等演唱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大鼓书形式。
主要唱腔有“平板”、“悲平板”、“小数板”、“五字垛”、“飞板”、“凤凰三点头”、“滚口白”等,而以“平板”为基本曲调。平板是包括起腔、落腔的一个严整的曲体,六句为一段落,长于叙述,腔调多为半说半唱。河洛大鼓板式灵活,除平板外,还有带伴奏的散板韵白,以及紧板、垛板,紧打慢唱的飞板等。有长于抒情、节奏平缓的曲调,也有适于表现高昂激越情绪的曲调。
著名艺人张天培吸收河南坠子唱腔、唱法创造的“天培调”具有独特风格。传统曲目多取材历史故事,长篇有《双鞭记》、《温凉盏》等;中篇有<双锁柜> 、《鸾凤配》等;短篇唱段有《取长沙》、《截江》、《打关西》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有《焦裕禄风雪探茅屋》、《巧摆地雷阵》等。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并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河洛大鼓"的名称是在1952年才正式命名的。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巴洛克遗痕(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