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文庙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县城中心街南侧,古县城的东南隅,东南侧紧邻古城墙。叶县文庙始建于金代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总占地面积29494平方米,是叶县城区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自孔子宣扬礼教,著书励学,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了从产生、发展、挫折到成熟辉煌的历史。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后,昭告全国每个府、州、县均建立祭俸孔子的场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为文宣王庙,明代始称“文庙”。
现存的叶县文庙是由金代叶县知县刘从益创建。刘从益,字云卿,金代时应州浑源(今山西浑源县)人。他出身于文学世家。刘从益进士及第,曾累官至监察御史,因与当途者理辩曲直而被免官,后起为叶县令。他初至叶县,遂“修学励俗,劝农思桑”,修建文庙。后任知县克石烈踵而成之。
叶县文庙整座建筑群呈中轴线对称结构,中轴线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愤乐亭;状元桥和泮池;棂星门和圣域门、贤关门;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及其东、西庑房;藏乐库等。东副线上还有文昌阁、崇圣祠等重要建筑。西侧有忠义祠。大成殿后是儒学。文庙初成时,建筑林立,文柏苍翠。清代志书称其“虬松古柏,郁然苍翠,环桥之上,秾桃郁李,灿盈其门”。叶县文庙历经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历数次兵焚、修葺。解放后作为叶县县委所在地而得以完整保存。
首先,我们眼前的高台建筑为文昌阁。台高6米,供俸的是文昌帝君,是古代传说中掌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古代文人及求取科名者所尊俸的星宿。古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登高远眺,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愤乐亭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它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由知县许鸿翔创建。愤乐亭也称状元亭、八角亭。愤乐亭原建于泮池桥上,于清光绪年间因损坏而移建于泮池前。愤乐亭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周边八根小八角檐柱,为抵挡风雨侵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亭子造型玲珑剔透,风格独特。它的半开伞状的建筑形态,在中原地区现存古代建筑中为独有。名称的由来,取意于孔子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句中“愤、乐”二字为亭子命名。亭北侧檐柱上镌刻光绪年间著名书法家,时任河南府教授的万珏篆书体对联一幅“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响往,须学圣人为人。”用笔圆润、飘逸,为书法中的精品
愤乐亭西南有一古井,名曰“四眼井”,又名圣井。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到叶邑拜访叶公后,北回卫国时曾在此饮水。每至夏日井水甘甜,站至井口凉气袭人,每到冬天雾气腾腾,云蒸霞蔚,四眼井寓意学子春夏秋冬一心求学,古时每到桃李花开,学子便聚在愤乐亭下,一边品四眼井茶,一边吟诗做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诗情画意跃然亭上。
泮池,其名字源于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即早期的庙字称谓。古时入学,又称为“入泮”。人们习惯把文庙前的池子称为泮池,老百姓又将泮池称为孔子的洗墨池。泮池后来就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泮池呈半月形,中间石桥名为“状元桥”。桥东西两侧池中各有石钵一个,左为文运钵,右为武运钵。古时,文人墨客在祭拜孔子后,都以投掷铜钱为自己祈福,传说能连续投入五枚者,便可榜上夺魁。
棂星门为三门四柱式碑坊,明间上置七踩斗拱,正中枋上题“棂星门”为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手迹。棂星,即天田星,古代尊主营农事的神灵后稷为灵星。西汉初期,高祖刘邦规定,祭天先祭棂星,往后历史均被沿用。到宋代,把棂星门移进文庙前,意为用尊天的规格来尊孔。
棂星门的两侧为圣域门和贤关门,古代有考取功名的人才能从棂星门正中入内,一般百姓只能由圣域、贤关二门进入。这两座门就是告诫百姓,入此门,即进入了圣人的地域,不得再有玷污圣人的言行。有清代光绪十年(1904年)的《重修黉宫暨移建愤乐亭碑记》一尊,它详细的记载了愤乐亭原建于状元桥上,后被毁,又移建于泮池前的史实。另外,叶县观存的明代县衙是按五品规制修建的,但此碑记载的时任知县李行恕和千总吴耀魁均为正四品官员。这是叶县县衙官员级别较高的又一有力证据。此碑字体厚重端庄,不失为书法作品中精品。
由棂星门入内为戟门。戟门,即立戟为门。古代帝王出宫,在止宿处,插戟为门。《周礼?天官?掌舍》:“为坛遗宫戟门”。郑玄注引用郑司曰:“棘门,以戟为门。”又《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篇,有胡三省注:“唐设戟之制……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引申指显贵之宗或显赫的官署。在文庙中又称“大成门”,它是文庙中大成殿的正门。
戟门两侧东西厢房分别为名宦祠、乡贤祠,硬山砖木结构,分别供奉叶县历代著名官宦及乡贤名儒,以祀纪念。
叶县是古代昆阳和叶县二县合并而成,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名士达人。政绩突出的名宦有:春秋的叶公沈诸梁,汉代王乔,宋代诗人桃尧臣、黄庭坚,金代刘从益,明代高文登,刘国能,清代许鸿翔、欧阳霖等。本地邑人有楚狂接舆陆通,项囊,汉代冯异,高凤,南北朝时宗越,宋代陈与义,明代焦宏、牛凤,清代孙期昌、万钰等,或为隐士,或为高官。戟门西侧有净手池,此乃朝圣净手之地。净手池绿竹摇曳,清水溪溪,给人以肃静庄重之感。
由戟门入内为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唐时称文宣王殿,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皇帝诏辟雍文宣王殿以大成为名,即称大成殿。大成殿呈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深三间,斗拱飞檐,琉璃瓦甍。前檐用清石质小八角石柱及镏金覆莲柱础,造型端庄、古朴、雄浑而不失秀丽
大成殿前耸立着明代及清代修复文庙碑刻各两座。万历十九年,叶县知县高文登修复文庙时,亲自为碑刻题额。明崇祯十一年,县令池洋重修叶县文庙。池洋以及典史郭养浩的名字,在叶县史志中均无记载。这一碑刻的出土,又一次填补了史志的空白。
大成殿自金代始建至今,在建筑主体上留下了历代修复的木作构件和历史特征,现存的大成殿有宋金时期特征的覆莲柱础,元代的梁架,明代弘治年间的石柱,清代的斗拱。前檐下密集的斗拱,攒攒相连,这种建筑形式,是目前我国中原地区遗存古建中所独有者。檐下楹联两幅,一为“聚日月华辉,开仁德先河,一派儒宗生民未有;敛天地精魄,辟教化始祖,万世师表旷古烁今”。生民未有,取自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之句。清代皇帝雍正,在曲埠文庙题写了“生民未有”的匾额。万世师表,其意最早见于《三国?颜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世之大圣,仁载之师表者也。”清朝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文庙大成殿上。一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略俱在鲁论;节财用人来远附迩民,丰功皆著史籍”。鲁论,即《论语》,“来远附迩”出自《论语》“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句中。孔子周游列国时,应楚昭王之约,到楚国拜见楚昭王,但是昭王病死军中,孔子就到楚国方外之城的叶邑(今叶县)拜访了叶公沈诸梁。
大成殿中正位原祀:“至圣先师”孔子。两侧配祀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述圣子思。东西两梢间配祀子骞等十二哲,每端六人。
孔子一生推行以“仁”为本,以“礼”为行的行为准则。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达14年。但是,他出生在了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根本无法按自己的理想去改变世界。所以,最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事业。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以“六艺”教育自己的弟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道德学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成殿东西两侧为东西庑房,是供奉孔子的七十二位贤人弟子的场所。现辟为展室,东庑房为孔子周游列国过叶故事展,西庑房为孔子施教图和孔子及儒家文化思想展示。大成殿右后侧为藏乐库,是收藏摆放祭孔仪式上礼乐、器具的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