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的饮食文化

家乡区县: 江苏省兴化市

兴化人的热情豪爽,全体现在吃饭时的一个“闹”字上。兴化有“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之说,吃饭要营造一个热闹的气氛。过去人家请客,总怕客人讲礼吃不饱,所以要为客人夹菜斟酒添饭。兴化人喝酒虽不划拳,但热闹气氛也不亚于划拳行酒令。一轮又一轮地敬酒,劝酒,非得客人酩酊大醉而后快。喝足了还不够,还要吃饭,满满一大碗白米饭,吃不下也要吃!客人没办法,只好慢慢地吃。好不容易吃下最后一口,“啪”,冷不防,从身后飞快地冒出一只端碗的手又是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准确无误地扣到碗里,其他人立马夹鱼头泡菜汤,弄得客人哭笑不得。所以,在兴化,当你见到人家一只手捂着碗吃饭,就不会费解了。闹得激烈的时候,端酒灌嘴,饭倒在帽子里——吃不了兜着走——也不是不曾有过。

这样说,兴化人好像有些粗野了。其实,这个“野”最好理解成“野趣”。兴化人非但不粗,还颇具儒雅之风。首先是坐席位很讲究。什么辈分什么地位的坐在哪个席口上,不能儿戏。往往要主人出来“指客”。上座正常是舅舅坐,舅舅没有出席,要带一顶礼帽放在位置上。这自然是因了古城兴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种文化行为渗透在饮食习俗中。再说敬酒,敬酒的学问则更多,但主要有三条:一是要注意先后次序,即尊者先,卑者后;二是在碰杯时,自己的杯子要低一点,以示谦虚;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饮为敬”。另外,敬酒者必须要起立,被敬酒的也要起身相迎。连斟酒倒茶也有说法——茶七酒八——斟茶只能斟七分满,斟酒只能八分,不能斟得太满,更不能溢出来。上菜的顺序也要合礼。第一碗不能上红烧肉,否则有侮辱客人之嫌。上到红烧肉(红烧肉在兴化为大菜),必须由主人亲自带到各个桌上,还要向桌上人逐一打招呼。孩子定亲时,第一碗不可以上炒猪肝(兴化方言“肝”和“官”同音),不然就是以“官”(肝)压人。所以,兴化人上菜,一般第一碗是鱼圆,取吉庆有余,团团圆圆之意。

其次,兴化美食师法自然,返朴归真,因时而食。兴化菜原料丰富,取材广泛,讲究清新鲜活。尤其是蔬菜,季节性强,其品质亦随生长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原料都有一个最佳食用期。兴化气候条件四季分明,人们在不同季节对饮食滋味就有不同的讲究——因时而食。韭菜要吃头刀的,鲜嫩味足;螺蛳、马兰头、荠菜在清明前上桌;苋菜馉一定要在盛夏里做;三腊菜就要在严冬里腊。“腊月里青菜赛羊肉”,霜打过的青菜甜而无渣……正应了袁枚的话:“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夏宜食干腊,移之于冬,非其时也。”(《随园食单·时节须知》)。

还有兴化饮食的精美实惠。兴化街上饭馆多。大酒店、小酒家、小吃店、大排档,三步一饭馆一点也不夸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生意兴隆,人满为患。酒旗飘舞,霓虹闪烁。兴化人喜欢上饭馆,饭馆实惠、省事。如果是招待客人也体面,而且花钱不多。早上上茶馆,几块钱就可以泡上个把两个钟头。吃得饱饱的,喝得暖和和的。先前,兴化人洽谈生意,调解纠纷,兄弟结盟,谈婚论嫁,迎亲送友,都把茶馆当成最好的场所。许多文人雅士,提着灯笼去喝茶——他们能喝茶聊天到天黑!兴化茶馆有个规矩,筷子搁在碟沿上,跑堂的是不敢收拾桌子的。

兴化的饮食摊点更是多得惊人,各类小吃琳琅满目。油条、麻团、烧饼、春卷、水饺、豆浆、馓子、面条、凉粉、包子、烧卖……数不胜数。熟食摊上,熏烧、盐水鹅、素鸡、五香熟牛肉,香气浓郁。如果你高兴,还可以来一碗撒着蒜花的豆腐脑,热气腾腾,细嫩柔滑。或者尝几个刚出油锅的油端子,一咬,热气冒冒的。大街拐角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是臭干子,用牙签戳着吃,很优雅的。再走几步,黑黑的大锅,里面黑黑的是烂藕,掰开来,丝丝相连,糯香拍鼻,原来,藕孔里是灌满了香糯米的。再走,还有红堂堂的炕山芋,酸溜溜的糖葫芦……倘若幸运,还能遇上泥人糖的担子,上面插着五彩的糖人——打着遮阳的孙悟空,形神具备;扛着九齿耙的猪八戒,憨态可掬;吹得很响的糖口哨;最好玩的是蛇,还能够游上游下。小吃已经完完全全地艺术化了。

基本上能说,兴化的风味小吃集了维扬风味小吃的大全。兴化的风味小吃,就是一扇了解兴化饮食风情的窗口,无论南来的北往的,不同口音不同口味的,都能在兴化街头找到自己喜欢的小吃。兴化的小吃市场,人们不约而同地为百姓市民提供着方便,创造着实惠,奉献着精美。

兴化人会品味。谁家的包子好,哪家的熏烧香,脆饼哪家更脆,烧饼哪家酥多,都能品出个三六九等来。所以,兴化人自己都承认自己嘴刁。但由此也促进了店家的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虽然众口难调,但同一道菜,大众的审美标准还是趋于基本一致的。传说郑板桥有一次到一家饭店吃饭,发现炖老鸡汤好像差点味,找来老板问情况,老板尝了尝也觉得差了点什么,便喊厨师,厨师咂了一点汤,也说没味,又找来跑堂的问事,才晓得,原来是新来的店小二,剁鸡时把烧尖儿(鸡屁股上面的一块)给扔了,怪不得没味!

这样刁的嘴,你说店家还敢打马虎吗!

也正是兴化人嘴刁,还有兴化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字号。

软妹(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