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县衙在老城东大街,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古时叶县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叶县县衙按五品府衙规模建造,叶县县令也是由五品官员担任。
中国古代官制品位等级森严,上至皇帝老儿,下至七品县令,其官服、佩饰都有严格规定,衙门府邸建筑类型、规格也有严格标准,甚至门上钉几颗钉都有限制,不得僭越,不然就是挑战天子权威,轻者罢官消爵,重者人头落地。
叶县县衙占地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房屋一百五十三间,建筑形式融合南北风格,气势宏伟,比北京故宫历史还要长久。
我和朋友到叶县时正是上午,买好门票,进到县衙,不知为何心情突然变得肃然起来。这座官衙虽然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但余威仍在,不得不让人心生敬畏。我们来到大堂,看见头顶上方有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我突发奇想:古代的县太爷每天在干什么?批阅奏文,监管地方财政、管理治安、开堂审案……于是,我闭目遐想,眼前仿佛人影幢幢,堂前台阶上,一人高喊:“升——堂——”堂下东西两侧,衙役们头戴黑帽,身着黑衣,手执“水火棍”有节奏地敲打地面,嘴里喊着:“威——武——”整个地面似乎跟着晃动,就见县太爷端坐在公案后,县丞县尉分立两侧。县太爷将惊堂木在案桌上猛地一拍,厉声喝问:“堂下所跪何人,为何击鼓,有何冤情?”
这场景十分热闹:皂隶们威风凛凛,杀气腾腾;县太爷一脸正气,镇定自若……堂下所跪之人,想必是胆战心惊,浑身发抖。俗语道:“见官三分灾”,更何况中国自古就有“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一说。为何?官衙太黑暗。若不是为了争得一口气,或是走投无路,谁会击鼓鸣冤?
中国官场文化融进了太多的孔子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这些封建道德标准,至今依然在某些层面上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官与官、官与民,等级的差别泾渭分明。而所谓官场文化实质上是儒家文化在官场上的一种反映。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似乎一直是个悲剧人物,总被人找个事由牵出来“揉捏”一番。一捱造反起事,就先打到孔子,砸烂孔家店;一捱天下大定又把孔子祭起来,当做招牌,“夫子之道”又大行其势。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似乎成了一个“工具”,就像是炒“剩饭”,只要加入不同的佐料,总能炒出不同的味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