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陵墓简介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古陵墓
(一)金武德将军韦仪墓
祖籍京兆周至县,后移居永宁。金皇统八年为武帝节大夫、武德将军,后死于战阵。大定四年(1164年),子寻尸葬于城南5里寨子村南。墓前刻有石碑1通,正面刻“洛宁始祖武德将军公韦仪之墓”1958年被毁。1984年韦氏后裔仿刻原碑。
(二)隋炀帝陵
位于县城东北19公里处东宋乡郭庄村,墓冢高30米,周长80米,面积2500米,呈不规则三棱椎形,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形似龙首冲天而起,雄视北方。。因其状若荞麦仁,当地人称为“荞麦山”,又因其山上长满翠柏,当地人又称“柏山”,因其半山腰曾建有圣水寺,山称“香炉山”。但当地人都统称为“杨广墓”。“圣水寺”建于唐代,虽建在半山腰,寺内有一眼水井,该井任凭天有多旱,用水人再多,仍水势极旺,故称“圣水寺”。据说,圣水寺的僧人主要任务是看守杨广墓。明嘉靖年间《河南通志》其《陵墓》篇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即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民国三年《河南通志》和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均有类似记载。民国元年《洛宁县志》卷七《艺文篇》张论《金门山赋》中载:“维西则阳虚开文学之鼻祖(指兴华乡阳虚仓颉造字台),龟窝呈理数之渊源(指玄沪水灵龟负书处)长水浩淼,承陵亘锦(隋炀帝在锦阳川),高门嵯峨(指陈吴乡金门竹韵之伶伦取竹制管)。”
杨广墓脚下的“渡洋河”和“锦阳川”,当地群众也有一定传说,一说这里的“川”和“河”都离不开一个谐音“杨”字,“锦阳川”谐音“敬杨川”,似有敬奉杨广之意,“渡洋河”谐音“度杨河”似有超度被缢杀的杨广到极乐世界之意。也说“锦阳川”谐音“禁杨川”,“渡洋河”谐音“杜杨河”,意思是禁止、杜绝杨广这样的暴君,使其永世不得再生,确保天下永远太平安宁之意,众多历史信息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考证。
(三)明工部尚书宋礼墓
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的东宋乡西坞村北坡上。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归葬,冢高3.5米,周长4.3米,墓前有永乐二十二年立碑一通,高2米,记述宋礼生平家世。
(四)明吏部尚书耿裕墓
位于西长水村北后寺湾。封丘已平,遗址尚可辨认,墓前掘出1石雕人像。
(五)明万安王朱采轻墓
在县城北原凤口村西北,虽被掘毁但遗址尚可辨认。墓志一方,文字磨毁,志盖完好。
(六)清兵部尚书张鼎延墓
在老城东关窑东坡上,顺治十六年(1659年)归葬。冢高34米,周长32米。康熙元年(1662年)树碑1通,现已无存。

真静游(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