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以前作别林时代的无声电影嘛?那个有声的彩色电影呢?有谁还记得第一部开展特效的电影么?随着时代的过去,科技也与时俱进,我们的娱乐方式逐步地变得先进化和时代化,其中电影行业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特效的进步。特效的进步,给了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同时也直接告诉我们科学进步到那个层次,下面我来用一张图来形象地告诉大家,电影的发展史。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如今的特效,已经做到弄假成真的地步了。下面我来举几个有历史代表的电影,给大家讲述特效的发展史。
1.西部世界 Westworld (1973),电影史上最早的2D电脑生成影像。如果你在挠头想着这部看似粗糙的电影中究竟哪里使用了电脑特效,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吧——是主演尤尔•伯连纳的机器人眼球。还记得他每次显现杀机时,眼球都会闪出骇人的光芒吗,没错,这就是CGI的功劳,在当时是相当革命性的突破。当时的做法是,把电影的每一帧图像扫描进电脑,然后分割成无数的矩形方块,然后给每个方块着色,最后的效果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眼中光芒。听起来挺简单,但做起来可费事了。
2.未来世界 Futureworld (1976)。最早的3D电脑图像。恭喜《西部世界》的续集《未来世界》一并入选!还是《西部世界》的原班特效制作人马Triple-III,这部续集场面更大,有更邪恶的机器人出现,因而也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大展身手,把特效推向当时的极致。彼得•方达的脑袋被电脑渲染成三维图像,出现在影片中,好吧,我知道这在今天听起来一点也不激动人心,不过本片获得了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的肯定,那可是响当当的荣耀。
3.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 (1982)。首次大量使用3D图像。Triple-III再次出击,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作。片中有超过15分钟是纯电脑影像,制造出一个亦幻亦真的虚拟世界,刺激的飙车和火爆的战斗场面都有CGI的点缀,在80年代初是划时代的作品。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用内存2M的电脑完成的,工作制艰辛可见一斑。相比之下,去年上映的续集虽然特效进步了不知多少倍,但在开创性上却未必及得上这部原版。
4.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1993)。最早的物理质地CGI图像。不得不感叹电脑技术的发展之迅速,十年前的最高技术还是一些外表光滑的虚拟物体,而到了《侏罗纪公园》,栩栩如生的恐龙仿佛要跃出屏幕。又是工业光魔的杰作,毫无意外的赢得了奥斯卡。在全片14分钟的恐龙场面中,只有大约四分钟是全电脑制作,其他特效手段还包括了电动木偶技术和泥塑微模型等等,在诸多技术的支持下,片中的恐龙在今天仍具有威慑力。
5.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1995)。首部CG动画长片。还记得我们爱跳槽的老朋友约翰•拉斯特吗?他这回可是搞出了大动静的,《玩具总动员》的影史地位不容否认。虽然并没有什么新技术的使用,但事实上,当时本片的制作小组既缺人又缺经验,他们之前的纪录不过都是些几分钟长的短片罢了,而迪斯尼给本片的预算也十分有限。和电影中的情节一样,制作电影的过程也是一个迎难而上的励志故事,正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才有这部杰作的诞生,皮克斯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在动画界的地位。
6.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997)。这还需要理由嘛?卡神的史诗巨作,赞誉无数,且不论技术如何,在花钱如流水的好莱坞,一部电影的制作费用和票房超过十年无法被后者打破,这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了。超过500个特效镜头,巨细无遗的再现了这场20世纪初的巨大灾难。据说有四个特效工作室参与了本片的制作,无论是我们看到的部分——电脑生成的甲板,锅炉,断裂的船体效果,还是那些我们没看到的部分——以电脑抹去拍摄时的飞行物,坠落的人等防止穿帮,都无不证明了卡神这个完美主义者的一丝不苟。
7.黑客帝国 The Matrix (1999)。子弹时间的创新运用。
《黑客帝国》从东方汲取了不少养分,大友克洋的动作变形技术,给了龌龊司机兄弟很大的灵感,而最后的成品——旋转中的慢镜头动作,则是多摄影机拍摄、电脑特效和威亚通力合作的效果——传统的时间片摄影术的革新。当然,袁和平的动作指导亦功不可没——很高兴这个榜单中能出现华人的名字。
8.阿凡达 Avatar (2009)。卡神第三次上榜,果然无敌。泽米基斯没能做到的事,卡神做到了,当然,同样建立在他一贯的高预算和超长制作周期上。从此,动作捕捉角色的面部不再是刻板僵硬的“死眼效果”,而是完全与真人无异。相比之下,本片其他的特效成就都相形见绌了,“真奇怪,媒体都拿阿凡达的3D大做文章。”卡梅隆说,“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3D只是我拍摄本片的保底。我们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来开发表情捕捉技术,对我来说,这才是大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