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鲜卑族后裔,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祖上居太原,父辈时迁居河南鲁山商余山。
元结17岁拜从堂兄元德秀(唐朝一位德才出众的进士)为师10年,在治学和为人方面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天宝六年(747年),元结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悉数落第,他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元结再次应进士举,登第。安禄山反,他率族人南奔,避难于猗玗洞(在今湖北大冶)。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元结从襄阳举家奔瀼溪(今江西瑞昌县)年余。乾元二年冬,受国子司业苏源明推荐,任山南东道参谋,招集人马抗击史思明叛军,因军功卓著,擢任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判官。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元结以老母多病,上表辞官,代宗诏许,特授元结著作郎之职。元结遂移居武昌樊口,放情山水,以耕钓自娱,悉心著书。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元结受任道州刺史,后调任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大历四年(769年),他再次辞官,居浯溪(今湖南祁阳)。七年,元结入朝,病逝于长安,归葬于河南鲁山青条岭。
元结著作有《异录》、《元子》、《文编》、《猗玗子》、《浪说》、《漫记》等,均已亡佚。现存文集已非原编。其常见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附“拾遗”及“补”,不计卷;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10卷,另“拾遗”及“拾遗补”各1卷。又有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12卷(后2卷亦为“拾遗”及“拾遗补”),原刻未见。今有石竹山房翻印孙望校点《元次山集》,即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