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慵懒地对镜蹙眉,一句“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触动心底柔软的地方。不由得去追溯是谁将桃花,灿烂十里,勾勒了三生三世的炫丽。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同样是绝世而独立的美人,掩面桃花。她说,她叫息妫,那桃花盛开在错误的年代,美丽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本是被姐夫非礼,爱妻心切的息侯一怒之下,引外人共灭大伯,却不想引狼入室,狼子野心,自己的江山连带自己的女人一同拱手让人。
息夫人活一世的孤独也追逐住在无奈中烟火里能潇逸飒飒的陋旧锈皿之寒酸。花前碎,月入醉,方与痴笑,贪图不醒人世的娘子也罢、凉人也罢,总免不了世道的异议非鸣,大大小小尘世。谁曾解得息夫人这半张字眼里的沧颜:桃花落,未亡人?
偶尔我会站在窗前,呆呆的不想入屋,我也不清楚自己在看什么,却又不舍得抽离眼神,是发现最远处有个人?可能不是谁的身影,是一阵打碎街尾地嘈杂。其实现在我的生活无非是睡觉,最恍惚的是也是让自己睡觉。我知道太多人都明知我是一个爱睡觉的懒虫,不管认识与不认识的人我都只管诉与他们我这时也正是在睡觉阿这般轻巧了的话。这刻我是真的来了点睡意。很想闭眼。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悲啼中,桃花凋零如雨。谁记得这一朵桃花,短暂的绚烂,一朝金娇玉贵,夜夜独啼空房。柔情似水,不过空付寂寥。那一朵桃花,在黑夜,慢慢凋去绝世光华。在州吁的强暴下,百转千啼,终不过仰人鼻息,苟且而生。“燕燕于飞,之子于归。”空阔的荒野,她送走了她的陪嫁,送走了她唯一的亲人。膝下无子,桃花凋谢之后,亦只许魂归尘土。宫楼玉宇,只剩下那些老人,在诉说花开的美艳。灼灼其华的桃花谢了,庄姜,遗世的美人,倾城独立,不过桃花哀。
看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笔下的桃花,或寄情隐逸、或品悟禅意,或畅怀友谊、或警示爱情,被赋予了许多感情色彩和内涵。苏东坡的“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凝炼一种禅思,如果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细细玩味,足可以悟出一些人生真谛来。诗仙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便是人生难得一知己,知我莫如你的情谊感怀,我想知己的浓情厚意并不一定与桃花有关,只是那时和朋友的离别,巧合在了桃花盛开的季节罢了。于是,桃花便因为太白几近夸张的手笔,不知不觉地染上了友谊的色彩,逐渐在思想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无意间增添了桃花又一种魅力。陶渊明寻桃花源而心念山泉之隐;自古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公也就算是小隐吧!寄怀于世外,身心得到了暂时的宁静和栖息,也隐约透露出对生命的消极。现实总是要昂首直面的,一个心怀鸿鹄之志而怀才不遇的人,选择所谓的隐逸,也许是无奈之中的一种逃避,终究解脱不了内心挣扎的情结。至于桃花与爱情相关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人们对桃花定义的花语——“爱情的俘虏。”而俘虏是没确定性的,要么道不同为爱情贞节,要么念感化为爱情失节;真能淋漓尽致诠释桃花花语的寓意,又怎么能绕得过桃花花神息夫人的爱情命运呢?
语罢这两世,桃花便当凋零,零落成泥,却是令人痛彻心扉的难以自抑,桃花丛里的少年,夜华,浅笑着从桃花深处步出,桃树下的衣冠冢,那件浅色玄袍,埋葬所有的桃花记忆。第三世,只有夜华在桃花林里微笑,那十里桃花,白浅回眸,不知她是否看到,不知这一世桃花又将如何勾勒,这一世留白,是桃花未曾收敛的美。
红海春波。两情牵手桃花雨。熨平思绪,惆怅风吹去,管瑟知音,蝶舞双飞叙。 归魂处,把春心与,何求长相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