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名人——王少堂

家乡区县: 扬州市广陵区

  王少堂(1889—1968) 原名德庄,又名熙和,以艺名行。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扬州评话艺术大师。其伯父王金章、父亲王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王少堂7岁从父学艺,9岁以艺名少堂登台,12岁正式从业,在书坛上崭露头角。17岁时,在扬州教场说书,与康国华、刘春山两位前辈对档失利,听众日少,自感羞愧,遂停业深研家传书艺,兼学康国华、刘春山、朱德春等名家之长。20岁重返书坛,一部跨入20年代扬州评话四大名家的行列。成名后,更在书情书理上作精雕细刻的探求,为使武松免刑说得合情合理,曾向退役的刑房书办求教,修改了阳谷县对武松的判词;为使吴用的算命说得活灵活现,曾向一位相面大师求教。京剧大师周信芳、作家老舍听了他说的书,予以极高的评价。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与他在同一电台演出,赢得了“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1934年,曾在上海中西电台演说《水浒》,全市各私营电台转播,备受广大听众欢迎。
  王少堂说书神形兼备,描摹殆尽。他说表细腻,神彩夺人,使用语言准确,善于用气换气,吐字清楚,对语言的抑扬高低,紧慢起落,掌握得当,做到“速而不乱,慢而不断,有声有色,入情入理”。对武打情节的描述,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一拳一脚、一招一式,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白。他从不说跳跃式的“虼蚤”书,苦心钻研,冷中求热,把“冷书”说成“热书”,段段精彩,回回引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全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1954年,人民政府为他配备专人,录制下武、宋、石、卢4个十回的全部书辞,翻记成500万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组织力量,先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武松》、《宋江》。他精心培育孙女王丽堂的同时,积极倡导成立扬州市曲艺团,招收20多名学员,承担义务教学任务。他热情地向中青年艺人传道授艺,先后发表了《我的学艺经过和表演经验》、《表演、学艺、传徒》等文章。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他横遭迫害,于1968年1月5日作为陪斗对象,被“造反派”拉去参加对全省文化界“走资派”的批斗大会,当场昏倒在台上,被人用人力车拉回家,次日离开人世。(《扬州文化志》)

芬达。(2014-04-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