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之潮剧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南唐遗事》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2] 。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发展编辑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刘希必金钗记》

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汉族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喈》、《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蔡伯喈》

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汉族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前到什么年代呢?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带”。“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 5 0多年了。

经过明清的发展之后,潮剧在近代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多个班社,到此时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

五朵金花(2张)

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潮剧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在艰难中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传承

新中国以来,潮剧界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传承活动。

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卡通潮剧

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

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小梅花潮剧团

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此外,也增加编写了一批优秀的新编历史剧,如《辞郎洲》、《袁崇焕》等。

另外,揭阳揭东小梅花潮剧团以及广东小百花潮剧团的成立都在努力把古老潮剧的艺术魅力向青少年传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小梅花还聘请著名潮剧演员林舜卿老师指导。

此外韩山师范学院的学生开发的卡通潮剧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

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

目标

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后继有人

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州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责任。

wuGT(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