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古时又有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的风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因其方言声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宿迁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民间艺术繁荣,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琴书、锣鼓、说唱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岁时、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过年、庙会、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丧嫁娶、生育寿庆上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经过传喜订婚、要年庚、娶亲、双回门等程序。
宿迁民俗文化概览
淮红戏
《淮红戏》是宿豫区的地方戏。原名“清音”,俗称[旱船调]。它汇集了明、清以来,苏北、皖北一带的民歌、小调近百种,逐渐演变而成,故又有“百曲”之称。淮红戏以歌舞形式为主,其唱本多据民间故事、传说编撰而成。这些唱本的故事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故闪烁着民间艺术纯朴的光彩。因而,淮红戏在宿豫区城乡广为流传,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淮红戏最初的演唱形式有两种:其一为“坐唱”,其二为“歌舞”(旱船)。建国以来,我区多次对淮红戏进行了挖掘、抢救、整理,使淮红戏获得了新生。淮红戏的现代剧目有《送塘泯》、《月下操练》、《插路标》、《出礼》、《二憨送布》、《家庭公案》等。传统戏剧目有《追舟》、《双下山》等。
苗庄舞狮
“苗庄狮子马窑龙”,这是在晓店镇以及周边乡镇流传极广的一句民谚。说得是苗庄居委会的舞狮和宿豫区井头乡马窑村舞龙两项传统民俗。苗庄居委会的舞狮活动在省、市各级特色文艺节目比赛中曾多次获奖。每到具有传统特色的春节,精彩的表演总是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更增添了节日期间的喜庆气氛。
霸王锣鼓
霸王锣鼓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在练兵时使用,通过击鼓鸣锣来变换阵势,后经“亚父”范增编排,共有十曲,其特点是队伍庞大、阵容亮丽、边敲边舞、气势雄浑。由于是依靠口传身授方式来代代传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宿城区去年起组织专门人员,对霸王锣鼓进行抢救性保护。该区费尽周折根据民间老艺人各自的点滴记忆,将一招一式加以整理组织,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服装、造型、鼓点、舞步上加以变化,编出十曲八十二式,基本上再现了当年楚霸王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磅礴气势,其间也穿插了绝代美人虞姬自刎垓下的爱情绝唱。4月19日,宿城区霸王锣鼓队宣告成立,队员57人,霸王锣鼓快要失传的命运终于得以改变。
苏北琴书
苏北琴书原名“扬琴书”,亦名宿迁琴书,民间惯称“打扬琴”或“打蛮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杨琴书”既说又唱,说唱并重,音乐和谐、节奏明快、唱腔优美,且以宿迁方言为基调的说唱语言,发音准确清晰、唇齿音分明,语调通俗易懂,因此长期以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目前,苏北琴书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苏北琴书对继承、发展、充实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苏北琴书书目繁多,在长期演出过程中锤炼出不少名篇、名段和长篇书目,但历史上从艺人员多是为求生计,这些书目口传,无版本、无文字记录,现存的只有一些书目的音像制品、VCD光盘、磁带、唱片,把这些书目挖掘整理出来,将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柳琴戏
宿迁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是流传于苏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清中前期的“拉魂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泗州戏、淮海戏同出一源,是由原个体演唱“门头词”的“拉魂腔”发展演变而成的戏曲艺术,有着广泛的地域性、民间性、民俗性和艺术性。柳琴戏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厚,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特别是有各种花腔和尾音音高八度的唱调,灵活多变、自成一体。目前,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我国民间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抢救和保护皂河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旱船
《旱船》(又名《花船》)是宿豫流行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明清年间至现在,宿迁《旱船》在庙会、乡会、民俗节日期间十分盛行,《旱船》是以舞为主、说唱为辅、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民间文艺形式。新中国建立后,《旱船》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旱船》舞蹈动作和演唱的旱船调(淮红调),经市、区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体现了地方特色。之后在表演中增加了数名“船帮子”⑧,以烘托表演气氛。“篙拐子”⑨与“老汉”⑩角色由一人兼演,“丑婆”仍由男性扮演,“船芯子”由男性扮演为女性表演。《旱船》表演虽然历代艺人们不断改进,或表演招式的创新,或表演人员的增加,但《旱船》表演中“船芯子”、“篙拐子”、“老汉”、“丑婆”人物的热情、夸张、诙谐的特点一直保留下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落子
《落子》是宿豫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后来流传、演变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形式。《落子》表演共五人,均为男性表演。《落子》表演领舞称“落头”,又称“领伞”。“打呱板”两人(男扮女妆)。其中一人为“落尾”,由10岁左右孩童扮演。“落尾”表演天真活泼,多做一些有武术技巧性的难度动作,是《落子》表演的特色。“打撒秸儿”两人。基本舞步有“十字步”、“碎步”、“挪步”、“垫步”、“矮步”、“弓箭步”。《落子》在流传之初,借鉴许多“北拳”武术招式。有“双扫脚”、“云手”、“双手翻”、“侧翻”、“旋子”等。《落子》表演共分为“圆场”、“穿花缝”、“四门拜”三个段落。
皂河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源于皂河龙王庙行宫(又称乾隆行宫),该行宫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宿豫区西北20公里处。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形成了占地三十三亩,三院九进北方官式建筑群。该建筑系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故名“安澜龙王庙”。后因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称为“乾隆行宫”。
早在清末,皂河就有正月初一办香会习惯,后来演变为正月初九龙王庙会。这一天,区内区外,睢宁、邳州、新沂、安徽、河南等周边地区商人、艺人纷至而来,皂河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赶会的人数达10万之多,商品成交额千万元左右。同时,伴有民间文化交流,舞龙舞狮、玩旱船、马戏表演以及风味小吃等等,五花八门,盛况非凡,令人眼花缭乱。
沭阳烙画
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沭阳县烙画艺术有30多年历史,随着沭阳县经济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烙画艺术渴求也日益增加。沭阳县长城装饰公司就是以烙画艺术扬名海内外,它的烙画艺术品今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04年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50幅作品被世界扶贫基金会、亚洲财富论坛选为礼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