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帝陵为轩辕黄帝的陵寝。在远古时期和西汉以前,人们每年的黄陵祭祖,是到河北涿鹿县,黄帝城边的黄帝陵祭拜。
在远古时期和西汉以前,人们每年的黄陵祭祖,是到河北涿鹿县,黄帝城边的黄帝陵祭拜。
在远古时期,人们每年的祭祖,都要到河北涿鹿,黄帝城边的黄帝陵拜祭,那里有黄帝陵[1] 。考之以商代祭黄帝的甲骨刻辞、《山海经》、《楚辞》、《春秋命历序》、《隋书》等典籍,黄帝葬地原名穹山,《山海经》、《楚辞》、《春秋命历序》记作“穷山”,是太史公依汉代通用字记作“乔山”。而汉以来其他典籍如《隋书》、《辽史》等,也都记作“乔山”。其地名演变过程为:穹山→穷山→乔山→桥山。轩辕黄帝陵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约20公里的温泉屯乡以南,小矾山村以北,也就是在黄帝都城“轩辕之丘”遗址西北约10公里,其坐标为东经115.1′,北纬40.8′,主峰海拔1091米,其东峰上有一天然形成的酷似拱形石桥样穹窿孔洞,“穹山”山名即由此天然景观而得其称。古籍山海经里关于涿鹿黄帝陵地理的描述:
1、《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都),穷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八百岁。”
2、《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指灵山)在女丑北……群巫所从上下也。轩辕之国(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穷山在其北,(射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丘’应作‘台’)。”
按:《山海经》所记载的十巫上下之灵山,即今河北省涿鹿县城南100多里的灵山。有东、西两个高峰,西峰称西灵山,海拔2420米,东峰称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涿鹿县与北京市的界山;灵山北40多里是轩辕之丘遗址;轩辕之丘遗址西北20里是轩辕黄帝葬地穷山。
3、《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峻们,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4、《前汉书.刑法志》:“黄帝有涿鹿之战”。文颖注曰:“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6、《后汉书.郡国志.上谷郡.涿鹿》:“黄帝所都(城),有阪泉地、黄帝祠。”
上阪泉与下阪泉位于北京延庆县北部与涿鹿县之间。在古时,归涿鹿所辖。其实在上古时期,黄帝陵地点很明确,历代帝王都要远道来涿鹿祭拜黄帝。
三国时曹植曾写《黄帝赞》。北魏时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六月“壬申,幸诼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泰常三年(418),“为五精帝兆于四郊,远近依五行数。各为方坛四陛,三重,通四门。以太皞等及诸佐随配。情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北魏的皇帝不辞辛劳,史书记载北魏皇室曾连续6年到涿鹿祭拜黄帝陵。
遗憾的是,到了后代,因许多朝代定都中原,离涿鹿黄帝陵距离太远,在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道路不好走的情况下,千里迢迢到涿鹿祭祖,路途十分劳顿。
1.依古代礼制及史籍、文物之证,涿鹿穷山(乔山)黄帝陵祭黄帝处,山下建有“温泉宫”。
2.供历代帝王祭黄帝时,均先要“温泉宫”驻跸、斋戒、沐浴,史上并无岐议。
矾山镇,就是一个小山村。它没有任何修饰。但是它周围存在的众多历史古迹却令人惊叹,黄帝城在这里,黄帝统一合符的地点釜山在这里,黄帝和蚩尤打仗的定车台在这里,轩辕湖和黄帝泉在这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