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潮州大锣鼓以打击乐为主,是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被西方称之为“东方交响乐”。
它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广泛流行于粤东、闽南以及东南亚一带,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每逢年节或地区风俗佳节,大锣鼓便声震百里。
潮州大锣鼓源于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种以打击乐为主的鼓吹乐,常在庙堂祭祀、迎神赛会或节日欢庆活动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从古中原南迁而来,带来了这种气势恢宏的广场艺术,并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潮州大锣鼓。潮州大锣鼓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从乐器组合、音响效果、演奏技法到表现内容都日趋完善,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大锣鼓在民俗活动中更是焕发异彩,城乡各地都有大锣鼓班,解放前潮州城区就有十三班锣鼓,涌现出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名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潮州大锣鼓逐渐形成了以许裕兴、邱猴尚、陈松等三大流派:许裕兴为武派锣鼓,功法精湛,气势豪放,有如千军马,浩浩荡荡;邱猴尚为文派锣鼓,鼓点密集均匀、文雅细腻、力度适中、清脆感人;陈松则文武相兼、节奏鲜明、姿势优美、动作挺拔利索、手势多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