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黄骅》是一部以冀鲁边区司令员、抗日英雄黄骅烈士可歌可泣的故事拍成的电影,2009年11月3日在黄骅牺牲地黄骅市羊二庄镇大赵村开机。该影片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影片,已被列为2009年河北省委宣传部重点工程,并于2011年3月15日正式亮相央视电影频道。再现了20世纪40年代燃烧在燕赵大地上的抗战烽火,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时任八路军115师教导第6旅副旅长的黄骅临危受命,来到冀鲁边区领导军民抗战,他英勇善战,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发展壮大了八路军力量,最终却不幸被叛徒和汉奸刺杀牺牲。
人物介绍: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出身于湖北省阳新县良上村。黄骅15岁时,家乡革命兴起,相继建立了许多革命组织,良上村成立了儿童团,黄骅被推选为联村儿童团团长。1928年,黄骅17岁参加了阳新县赤卫队,1929年黄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以后他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黄骅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41年4月任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同年7、8月间又调往冀鲁边军区任副司令员。 黄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他身居要职,体弱多病,按规定他可以吃“保健饭”,但他谢绝组织上照顾的“保健饭”,与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饮一锅水,同甘苦,共患难。黄骅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要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他有一个铁皮做的小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随身携带,有空就打开学习,他把这箱子看的比生命还重要。他身边的同志都把这铁箱子叫做司令员的“智囊宝箱”。
在边区工作期间,黄骅最先发现了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的消极动摇情绪,对他进行了严肃耐心的劝导。邢仁甫(1910~1950),化名李少林、关沧州、罗镇、沙欧,盐山县旧县镇东街人。毕业于沧县二中(今沧州市一中),在马洪奎部当过兵。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地下兵运工作。后又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肖之楚部任参谋。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他同王俊峰、傅炳翰等在旧县集上发表抗日演说,散发抗日传单,并参与“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创建工作。邢仁甫历任救国军的特务团团长、救国军司令、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三十一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司令等职务。1938年5月八路军来到冀鲁边区后,邢仁甫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冀南支队司令。1939年10月他率冀南支队随主力部队转移到鲁西开辟新区,任一一五师工作部长、鲁西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4月邢仁甫任教导六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1942年6月,日军集结大量兵力,开始在冀鲁边区进行大扫荡,形势恶化,进入最艰苦阶段。邢仁甫对形势产生了悲观情绪,以建立后方生产基地为名,在大口河处的望子岛了经营自己的安乐窝,企图坐等抗战胜利。他的这种思想受到副旅长黄骅和其他人的严厉批评,他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6月30日,他借黄骅副旅长、陆成道参谋长在新青县(现黄骅市)大赵村召开侦通工作会议之机,唆使军区手枪队长土匪出身的冯关奎,带领11名贴身队员,从冯家铺赶到大赵村,闯进开会的屋子,将黄骅、陆成道等五人打死,齐跃亭、池田等4人打伤。并暗地勾结日军到沿海一带“扫荡”。1943年10月,邢见势不妙,就带着老婆和几个亲信逃往天津,投靠国民党。1944年,他又投靠日军,任一四一五部队沧南六县“巢共”挺进总司令。1948年,他又加入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历任天津站一级少校组长,军事组长、保密局津南流动组组长、河北省第三专署保安副司令兼四十一团团长。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邢仁甫被抓获。1950年9月7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对邢判处死刑,于盐山执行。
黄骅同志牺牲后,为了纪念黄骅烈士,边区政府于1945年8月,决定将新青县正式改名为黄骅县。1989年国务院批准撤县建黄骅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