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战乱之中的“梅江桥”

家乡区县: 梅州市梅江区

      历经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动乱,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梅江U形的顶端,成了当年沟通梅江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这就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最早修建的,横跨梅江,修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的“梅江桥”。

梅江桥简介

梅江桥原桥长278.5米,宽阔6.65米,分十三孔,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当时的桥面,中间只铺木板,桥的两端,砌筑石阶梯行,行人拾级而上,车辆不能通行。1950年和1965年,梅县人民政府两次斥资改铺水泥桥面和扩建人行道,并加筑立体交叉引桥,使它能通行车辆。修葺一新的梅江桥全长289米,宽12米,更加显得巍峨壮观。现在人们看到的是1965年时扩建的。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梅州时,称赞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江桥的故事

七十多年以前,梅城的开明人士黄荣樵、黄燮南、曾汉南、饶芙蓉、刘耀初、卢耕父等人,发动梅县人民和广大的海外梅县侨胞,建起了当时广东省屈指可数的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从而谱写了一曲梅城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动人篇章。

梅江桥建成以后,要嵌上“梅江桥”三个字和“桥联”。当时主持者曾公开征求书法家供献翰墨,还公开征求佳联,以彰盛事。一时,梅城的文人雅士纷纷挥笔,撰联应征,一时佳作尽献。结果,周辉甫、宋汪若、谢心源三位书法家写的分别用在桥拱中间两面和桥背中间。而当时入选拟取录的佳联则未印其上。现在把他们集录如下:

梅属地灵,功成之用仙鞭石;

江横天堑,普渡何须鹊架桥。

另一副入选而未取录的佳联是:

梅水架长虹,不用祖龙鞭石;

江山留胜迹,且看司马题桥。

 

XSK(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