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鼓舞源于满族萨满“跳神”时的舞蹈,后在苏北洪泽湖周边地区流传,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苏、皖、豫广大渔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渔民生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
演员表演时手执一种形似葵扇的渔鼓,左手摇鼓,环声铛铛,右手击鼓,鼓声锵锵,再加上变化多样的舞姿,生动地表现渔民欢庆生产丰收的喜悦心情和企盼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新中国建立后,洪泽湖渔鼓舞曾被作为民间重要文艺形式之一加以推广,20世纪60年代初,洪泽湖渔鼓舞被江苏省歌舞剧团等文艺团体编排演出,并在江苏省第二届群众文艺会演中获奖。但70年代以后,由于民间习俗在年轻人中间逐渐淡化、老一辈传承者年纪偏大等诸多因素,洪泽湖渔鼓舞的表演活动处于萎缩状态,一度几近失传。
洪泽湖渔鼓舞是老子山渔民自编自演的一种舞蹈,也是洪泽湖流域唯一的民间舞蹈形式,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端鼓腔,表演者左手握鼓,右手执槌,边敲边唱。最初,洪泽湖渔鼓舞是湖上渔民的迷信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集祭祀、节庆等为一体的活动。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洪泽湖渔鼓舞进行了挖掘、加工、制作,改编后的渔鼓舞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舞蹈动作大多是模拟织网、张卡、布钩、拉网等各种捕鱼的动作和姿态,塑造了渔业劳动者的形象,曾多次参加省、市调演,深受欢迎。
洪泽湖渔鼓舞以其浓厚的湖区渔家韵味,在洪泽湖地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活动范围。清末民初,处于鼎盛期的洪泽湖渔鼓舞,在苏、皖、豫广大渔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主要分布在洪泽湖周边,以泗洪县半城镇、洪泽县老子山镇等沿湖乡镇为主。
“跳神”南下发展而成
洪泽湖渔鼓舞的形成,渊源于满族人民的风俗“跳神”。洪泽湖渔鼓舞就是水上“童子”在为渔民们从事迷信活动时,手上敲着羊皮鼓,嘴里唱着“嚷神咒”、“念佛记”等曲调,跳着巫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神”这种形式的迷信活动,从北方传到鲁南地区形成一种迷信职业“肘鼓子”,又叫“周姑子”,再传到苏北洪泽湖地区。根据对洪泽湖渔民祖籍的调查和了解,发现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山东,据说他们的老祖宗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赶散”时来到洪泽湖的。其中有些“神汉”来到洪泽湖后,为了维持“跳神”这种迷信职业,将其为农民开锁还愿、驱邪安神的唱词改成为渔民驱邪、安定河神祈求行船平安、保佑丰收的内容,并将羊皮鼓改成鱼皮鼓,舞姿亦都发展为模拟渔民生产劳动和庆祝丰收、祈求吉祥的动作,一般都由2-3人在船头表演。久而久之,人们将这种赋有洪泽湖渔民特色的舞称之为洪泽湖渔鼓舞,演员也由2-3人发展到多人,演出场地亦由船上发展到陆地,在洪泽湖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渔民称之“咚咚腔”
洪泽湖渔鼓在作为渔民娱乐工具之前,是湖区神头(神汉)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会祈祷时伴奏所用。古时湖上迷信活动比较讲究,规模也大,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封建迷信活动是渔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跳神表演时,鼓一直是左手端着,右手扶竹键敲打,神头在挂满神像或驱鬼符的神坛上,口里念念有词、喃喃吟咏,似唱非唱、如歌如泣,表演者及其几个人伴奏的渔鼓班子,多是坐着或站着或打圆场又念又唱,有时屈一足为“商羊腿”,加上几面渔鼓的敲打声,哼呀唱呀浑然一片。“嚷神咒”和“念佛记”就是其中主要曲调,这种以鼓伴奏而吟唱的腔调就是早期渔鼓舞的雏形,因当时敲的渔鼓总是一串“咚咚”的迭音字组成,古之渔民又称之为“咚咚腔”、“娘娘腔”。
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明末清初,有北方逃荒的难民传入洪泽湖地区,当时只是作为乞讨时说唱伴奏的工具。清康熙十九年后,随着大洪泽湖的形成,渔鼓又作为洪泽湖渔民用于烧纸祭祀活动、大(代)王会、家谱会等集体迷信活动中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并在鼓面增加了大红鲤鱼的形象,寓意岁岁平安、年年有余,形成了原始的渔鼓。自清朝以来,洪泽湖渔鼓舞成为广泛流传于洪泽湖渔民中的歌舞节目。
在表演渔鼓舞时,演员左手持一种的渔鼓形似葵扇,鼓柄长17公分左右,柄尾有一圆形或菱形铁环,环周设有三个小铁环,三个小铁环每个再串系三个更小的铁环。表演时,演员左手摇鼓,环声铛铛;右手击鼓,鼓声锵锵。女演员西洋红上衣加上白边,白裙加亮片,兰裤加白边;男演员淡兰色上衣加深兰边,棕色裤加白边,腰束彩带。演员动作奔放、步法轻盈,以模拟渔业生产劳动中捕鱼的各种姿态,来塑造渔业劳动者的形象。表演不受场地和演员人数的限制,既可二三人在船头表演,亦可由十几人或几十人作舞台表演。渔鼓道具制作简易,表演人为普通渔民,原创渔鼓舞没有专业的高难度舞蹈动作,便于普及,老少皆宜。歌词以歌唱劳动、庆祝丰收和节日为内容,既可按照编好的词演唱,亦可随编词随唱。
渔鼓舞深深扎根于渔民心中
洪泽湖渔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的不断传承,传承的方式是家族继承制,由长辈向晚辈手传口授。传承者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演变,在后期渔鼓舞的表演中吸收了渔歌、肘鼓子以及说唱等歌舞曲艺门类,使得渔鼓舞表演不断走向成熟,进而演变成今天的舞台、广场的演出形式,表现了渔鼓舞这一别具洪泽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渔民苦钱没处使,不是排船就是烧大纸”,而渔鼓表演则是在烧大纸仪式上占主导地位,可见渔鼓舞已经深深扎根于洪泽湖流域的渔民心中。
随着一代代渔鼓艺人的传承发展,渔鼓舞的舞蹈动作日趋完美,当地流行的泗州戏调、快板说唱等曲调也融入渔鼓舞的唱腔,从而使渔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都得到了全面升华。洪泽湖渔鼓舞从诞生到成为优美的民间舞蹈,深受广大湖区渔民的喜爱。
当前,湖区的民间渔鼓老艺人已为数不多,且年龄较大,年轻人不愿唱渔鼓,渔鼓舞已面临传承断代的局面,加之渔民居住不固定,集中排练十分困难,不利于渔鼓舞艺术的长期传承。目前,洪泽湖渔鼓舞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古老的文艺表演形式,从古到今就受到湖区人民的喜爱,继续传承发展,对进一步研究洪泽湖民间文化及民间民俗民风,对丰富湖区文化生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