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小南京”的来历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何时誉为“小南京”
目前,这个问题有多种说法:一说“小南京”的誉称起于“抗日战争时期”,一说起于清末、民初。1994年末,某些省、市报刊亦言起于“本世纪初叶”,等等,这些说法,都把时间推迟了,有诗为证;
竹枝古调旧翻新,小小南京俗最淳;
他日若编风土记,也应深望采诗人。
—傅兆麟

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
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杨家彦

以上两诗均见高崇编《宁水竹枝》。第一首诗的作者傅兆麟,是清道光年间贡生,第二首诗的作者杨家彦为清末诗人(两者都是兴宁人)。这说明:“小南京“之名起于清朝中叶之前。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更早的例证:清乾隆年间,吴熙乾《战马诗》中便有“邑有古齐昌,有小南京之谚”的记述(见《战马诗文集》)。可见,这一誉称起于清乾隆之前。 以上各种说法,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不可能那么早,理由是现的南京是1927年才命名的。须知南京的起名不自现代始。翻开《辞海》有关条目,便可查到:原应天府早明代曾称南京。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南京。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定都南京,次年因袁世凯改都北京而作罢。1927年国民政府复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又正式命名南京。可见,“小南京”的誉称起于清乾隆之前,是符合历史条件的。

为何誉之“小南京”,兴宁城为什么会誉为“小南京”呢?这个问题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兴宁城建筑象南京,四周有高大城墙,北郊又有“紫金山”跟南京相似。愚以为,此种说法颇为牵强。因为,就全国而言,类似兴城建筑者比比皆是,并非兴宁独有。至于“紫金山”,据胡曦考证,清朝时称为“紫金墩”,这就更进一步证明如上说话不能成立。

“小南京”的誉称究竟起于何因?台湾学者陈史恒(原籍兴宁)的意见比较可取。他《宁城杂唱》中写道:“吾宁人材辈出,工商发达,尤其模仿性特强。只要省港市面新产品出现,兴宁三个月内必有仿造品应市,一经改良优以原产品者不乏。由于盐运枢纽、布匹发行与赣南一带为贸易伙伴,江西老表来兴者多以大米、烟叶、苧麻为大宗。来兴者概称到小南京去也。”

大家知道:赣中至九江一带商人,沿长江到南京进行商贸活动者为多,而赣南一带商人到兴宁做买卖则比较方便,明末、清初兴宁商业已相当发达,与赣省的贸易兴盛,难怪赣南人会通过联想而称兴宁为“小南京”。由此,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南京”之名并非兴宁人起的,而是由“他称”转为“自称”的。

(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