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每一次清明回家拜山,爷爷奶奶总会让每个人都吃几个艾粄,听爷爷奶奶说,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
小时候,并不懂得什么药理,就是觉得好吃,所以每次清明,总会多吃几个。
爷爷奶奶说,我们有句俗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作为一道特色的客家美食受到很多客家人的欢迎。艾是一种野草,艾草与糯米粉搓揉做成的就叫艾粄。“用野生的艾草来做艾粄,小孩子吃了开胃,青年、女孩子吃了美容排毒,艾是有很大作用的。
起源
“粄” 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制作方法
1、先把拔到的艾草晒干,然后研磨,梗不要,只要艾的那些绒,要用绒来做才韧,又好吃,加点糖,捏馅。”
2、就是把艾绒煮成用于和面粉的艾糊了。煮艾糊要先焯水,第二次的才能用。
艾糊煮好后,用2:1的糯米粉和生粉混合去和,和好后就可以捏艾粄了。甜的可以包花生芝麻加点黄糖的馅料,咸的可以包点眉豆。
3、再把艾粄放进锅里,蒸15分钟。色泽翠绿、美味清香、看着就能令人垂涎三尺的艾粄就出炉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