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道教文化

家乡区县: 江西省贵溪市

  龙虎山因《水浒传》和张天师而名扬天下。《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龙虎山的秀美景色:“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横飞,藤萝倒挂。”
 洪太尉受宋仁宗派遗,前往龙虎山,请张天师到京城祈禳瘟疫,太尉急着去见天师,独自一人上龙虎山,哪知天师迟迟不露面,先变一条老虎吓唬太尉,再变一条大蛇来戏弄太尉,最后变牧童来试探太尉。
 太尉未见到天师,第二天去大上清宫的伏魔之殿,见石碑上凿着“遇洪而开”四个大字,心想,我是洪太尉,遇洪而开,莫非是等我来打开这伏魔之殿?于是叫来众人,掘开石门,哪知从这里逃出了一百零八将,演绎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水浒”故事。
 因此,我们说,龙虎山是一座道教之山,一座文化之山。
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但集山水、道教、崖墓群于一体的名山恐怕只有龙虎山了。
 早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一代天师张陵携弟子云游,由淮入鄱阳湖,溯信江,沿泸溪河逆水而上,至龙虎山,见两岸奇峰怪石林立,恍如仙境,便弃舟上岸,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
 道教选择了龙虎山,龙虎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
 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民情风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龙虎山山水绮丽,又有天师炼丹遗址,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唐代诗人顾况《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这样描绘龙虎山:“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宋代王安石《龙虎山》写道:“弯弯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另外,宋代文人苏东坡、曾巩、陆九渊、文天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明代宋濂、徐霞客、夏言,清代袁枚等在龙虎山都留下诗文和题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游龙虎山,在他的游记中对龙虎山有精彩的描述:“遥望东面乱山横翠,骈耸其北者,为排衙石,最高;欹突其南者,为仙岩,最秀;而近瞰岭下,一石尖插平畴,四面削起者为碣石,最峭。”
 南宋大教育家陆九渊在龙虎山景区的应天山创办象山书院,成为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名噪一时,连大理学家朱熹也慕名想前往。
 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在龙虎山入道,他面对龙虎山雄奇秀丽的山水画卷,常常诗兴大发,挥笔即就,他的诗《水帘洞》:“飞泉如玉帘,直下数百尺;新月悬帘钩,遥遥挂碧空。”
 赵孟頫书写的“道教碑”,又称“仁靖大真人张留孙碑”,至今还留存于天师府内,这个碑字体方正,秀俊大方,早已印成字贴,是学赵体行书的范本之一。
 道教的创立,便与鬼神相连、与仙境相关。虚无的鬼神、缥缈的仙境的出现,说明道徒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wuhongxia(2015-04-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