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 苗族在盘县地区并不是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较之前面的两个少数民族,它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这与它在盘县地区的聚居规模有很大的关系。据我们了解,在很多地区的苗族已经汉化,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杂居在汉族人群中,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外出打工之类复杂的因素。但是让我们欣喜的是,依然有保持着淳朴民风的村落。
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就是典型的一例。该村距县城45公里,在村东侧山腰有一洞,洞口北向,拱为半圆,拱跨14米,高3米,洞深60余米,洞内钟乳石发育完全,无奇不有。因有不少青年男女在这里通过唱情歌,吹芦笙、直箫的方式谈情说爱,寻求对象,故名“采花洞”。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邻村邻县数千苗胞聚集于此,唱情歌,吹芦笙、直箫,边吹边歌,人头涌动。
马场乡苗族的大筒箫表演还有着很独特的特点,这是其他民族多无法匹及的。他们的大洞箫都是用墨竹制作而成的倍低音竹管传统吹奏乐器,其口、手、脚并用的演奏方式独特罕见,被喻为民族乐器的活化石。大洞箫不仅能独奏,还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另一个更具民族特色的例子是保基乡的“歪梳苗”。因该地区成年妇女习惯在头发上插一把梳子而得名。在当地由于生活习惯原始,贫穷落后,妇女服饰特别,当地又叫土著苗族。保基乡的土著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厨子寨村大磨得、野鸡地、刀砍山、冒沙井等地。外界因不了解他们的习俗,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古怪,固习惯上称他们为“苗子”。
“歪梳苗”最富特色的地方是他们的芦笙舞(苗语称“究给”)。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歪梳苗”有着一个朴素和美妙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人们还不知道怎样去安葬死人。人死后就把尸体放在山上。那时候,野兽很多,经常跑来吃尸体,人们看见野兽来吃尸体,就去赶野兽,但怎么赶也赶不走。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无法赶走野兽,后来,人们发现竹筒可以吹响,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砍下竹子,挖出音孔,做成立箫来吹,野兽听到立箫的声音,就吓得逃走了。虽然赶走了野兽,但是,放在山上的尸体时间一长,就会发臭生蛆。于是,人们又吹着立箫踩蛆,踩呀踩呀,慢慢地形成了芦笙舞最早的舞蹈。
“歪梳苗”表演芦笙舞时,通常是一群男子吹奏芦笙,专人敲击牛皮鼓,身着盛装、用芦笙表演,边吹边舞。舞蹈动作难度极高,但彼此配合默契。“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过门坎”、“猴子上树”、“叠罗汉”、“牛打架”、“斗鸡”等芦笙舞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