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为中药材和植物的统称。植物金银花又名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均效果显著。
金银花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及匍匐茎的灌木。小枝细长,中空,藤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叶子对生,枝叶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开花,苞片叶状,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对生于叶腋,花色初为白色,渐变为黄色,黄白相映,球形浆果,熟时黑色。
《神农本草经》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
《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金银花具有“久服轻身、延年益寿”的功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卫生部对金银花先后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同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活性酶物质,具有抗衰老,防癌变,轻身健体的良好功效。
金银花最早栽培记载见于宋代《苏沈内翰良方》,其中称:“可移根庭栏间,以备急。”许多地方县志也有记载,如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志》称:“花有黄白故名金银花,从前间有之,不过采以代茶,至嘉庆初,商旅贩往他处,……不数年山角水湄栽植几遍。”由此可知,金银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其确定为35种名贵中药材之一,后来又被确定为药食兼用品种。金银花药用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用它防治疾病,在《名医别录》中被列为上品。
山东省平邑县,是闻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金银花原产地和主金银花产区,种植金银花已有200多年历史,面积超过42万亩,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流通量占全国的70%以上。经过长期培育,现已有平花一号、平花二号、九丰一号、大毛花、鸡爪花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平邑金银花花蕾肥大,色泽纯正,味道清香,内含黄酮类、肌醇、皂甙种成分,有些成分如皂甙为外地金银花所没有,含挥发油1.8%,异地者仅为0.2%~0.4%;绿原酸含量为5.87%,是四川天全群种的50倍,为全国之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