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本营销客户111班的刘科源,前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兴宁八景系列以外的其他旅游景区,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兴宁是名片——名乡美誉。敬请关注,万分感谢。
客家先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使这个被认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的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获得一系列传扬海内外的“名乡”美誉。
一、文化之乡
客家先民好学问,重文教,崇尚诗礼此风兴宁长盛不衰,因而历来以知识分子较多而闻名。兴宁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穷到卖屎缸迹(地)也要缴子弟读书”:“缴”就是花大本钱,“屎缸。就是厕所,也是农家肥料聚蓄之处。客家人以农为本,肥料是命脉,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屎缸”一它往往是穷困破产之家最后可以典卖的家产。足见兴宁人为了让,儿孙学得姚知识,不惜倾家荡产。兴宁民间流行举乡、举村合作供养子弟求学之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创建学宫,自宋至清全县有进士20 人、举人140人、举人副榜28、武进士10人、武举人80人。迨至民国初年,全县村村办有小学。民国期间,先后考入高等院龄校就读的计约2000人。清末、民国时期留学生总数约3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更快,1979年月经广东省验收批准为基本扫除文盲的先进县。1993年每万人中有小学生1366人、中等学校学生466人、大学生32人(以上均指校学生)。全县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教师298人。散处于四川、广 西、湖北、广州等地的科学家、教授、专家、作家、艺术家2000 多人。兴宁文化、学术团体门类齐全,内外交流活跃。全国文联属下的各协会,有兴宁籍会员95人。艺术长廊中,兴宁的版画特别令人瞩目。民国十八年(1929),鲁迅上海举办“一八艺术”木刻讲习会,有学员13人,其中兴宁籍的5人。罗清帧、陈铁耕等成为中国第一代有名的版画家。此后新秀辈出。 1980年成立清桢版画会后,一批批少年儿童的版画作品被送往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览,获得好评。人称兴宁为“文化之乡”和“版画之乡”是名副其实的。
二、华侨之乡
鸦片战争后,兴宁开始有人远涉重洋,外出谋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抗日战争前出国者最多。20世纪30年代,初步形成华侨之乡。至1993年,居住世界各地的兴宁籍华侨15万余人,分布5大洲30多个国家,主要东南亚一带。这些华侨侨居地披荆斩棘,开荒辟野,种植橡胶或采矿;也有以家乡染织、编织等传统技艺当地艰苦创业,有些成了中、小实业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后裔有一批成了高级知识分子,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技术专家。此外,兴宁旅居香港和澳门的同胞合计约有15万人,主要从事藤器、染织、饮食、百货、电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台湾省的兴宁籍同胞近5万人,主要军政界、文化界任职,也有从事工商各业者。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侨(旅)居地均有同乡会组织。他们之间团结互助,关心桑粹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每年有六七千人回乡探亲、口国观光。 1979~1993年,为家乡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v公益事业共捐人民币1. 08 亿元;家乡兴办企业,累计投资7838万美元,为增强兴宁经济实力作出了贡献。全市有侨眷、归侨5000余户。兴宁有“南洋钱,唐山福”之谚。广大侨眷收到侨汇即添置家产,改善生活。近年投资农、工、商各业者日多,为兴宁侨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足球之乡
民间俗谚:“足球之乡梅州,梅州‘国脚’兴宁”。20世纪70~80年代,兴宁为国家足球队输送了蔡锦标、郭亿军、张小文、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女)等6名主力队员,为广东省 足球队和省青年队输送了15名队员,为其他兄弟省队和解放军队 输送了6名队员。足球名将之多居全国榜首。兴宁足球运动开展 得早,1930年成立第一支足球队 “宁江足球队”。嗣后,足球 运动逐渐成为群众性体育项目。兴宁有足球场42个。1985年10 月~12月,响应省体委等8个单位的号召,开展万队足球活动,兴 宁有685个班队和3个校队、12084人参力”了J、学基层足球赛。 兴宁体委重视“从小、抓起,连续培训”,形成小学一中学一体校相 互衔接的连续培训系统,因而获得明显的效果。鉴于兴宁县开展 足球、体操等运动项目成绩突出,1986年被授予“广东省体育先 进县”称号, 1990年广东省体委授给县体委“为第十一届亚运会 作出突出贡献单位”和“为发展广东省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单位”的称号。1988年6月3日,《南方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兴宁第一中学为“造就绿茵名将的摇篮”。
四、商贸之乡
史料记载,兴宁小手工业起于明代,至清代初年,纺织、采 矿、烧制石灰、铁木器、酿酒、制革等手工业已有一定规模。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清代兴城除已成为重要的盐埠外,还是 粤东商品集散地。据清末《兴宁乡土志》记载,当时全县人口37万,其中事农者10万余人,手工业者5万余人,经商贩运者4万余人。早自明代起,江西(主要是赣南)与兴宁之间的商贸活动 已很活跃。赣南人以其大米、烟叶、黄麻换兴宁的土布、食盐和小五金百货。兴城以其货物丰富,商业繁盛被赣南人称为“小南京”。清代初年起,“小南京”的誉称又流传到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因兴宁人多上述各地(乃至粤北、湖南等地)走门串户做买卖,无论大小市场均有兴宁人摆摊设店做生意,于是,又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兴宁人善做生意,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客家人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兴宁发挥了这一传统优势,大批农民走出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者总数达16万人之多。其中,有的已走出传统经营的范围,涉足于房地产、建筑、旅游和进出口等新行业。
五、中国油茶之乡
2009年6月,兴宁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油茶之乡”,成为全国第17个,广东省第1个“中国油茶之乡”。 兴宁市种植油茶的历史久远,群众栽培油茶经验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的发展,把油茶产业作为生态富民产业来抓,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和深加工,掀起了新—轮的油茶产业发展热潮,民营企业纷纷投身油茶产业发展,农户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油茶面积成倍增长,至目前,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iukeyuan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2471012563/home?wvr=5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78114242.html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meizhou_xingning.html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471012563
我的QQ:985145636 欢迎访问,万分感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