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县种植糖蔗历史悠久。据考查,远在唐朝以前(公元前三世纪)已有种蔗制糖的记载。特别是从1986年开始,遂溪县糖蔗平均亩产突破5吨,连续16年保持糖蔗总产量和产糖量居全国县级之冠,赢得了“中国第一甜县”的美誉。
历史溯源 先人艰苦创业土榨炼糖程序
遂溪制糖历史源远流长。自从祖先发现甘蔗榨汁可以制糖开始,糖就成了人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据《遂溪县志》记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糖有五色——片糖、白糖、冰糖、洋糖、赤砂糖,通天津各省等处。”所以在100多年前,遂溪县的蔗糖已经走向全国各地。
据1932年出版的邓植仪著的《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中指出:“该邑(指遂溪县)糖业颇盛,糖寮以第三区为多,约共六十七间,第一、第八区两区各有五十间左右,第四区亦有三四十间,产糖总额,未有统计,无从而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东地方纪要》记载:“遂溪人民生活,十之八九为农,全年收入共计毫银六万六千一百零七元,其中糖类公益年约六千七百一十二元,占百分之十多。”可见糖业生产在当时已有相当的经济地位。
据《广东省地方制糖工业公司》对广东糖业概况记述:“广东糖业历史自唐贞观(太宗)年间已有记载,制糖方法是以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容,这一方法沿用了一千三百余年。”遂溪是我省蔗糖的传统产区,现今遂溪县岭北镇调丰村等至今仍保存土法制糖时曾使用过的工具。据此证明,遂溪县的制糖历史已经走过1000多年。
先人艰苦创业
据《雷州府志》记载:“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雷州糖名颇繁,不外乌者糖块,白者糖霜。夏之乌糖其行不远,白糖则货至苏州、天津等处。”
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版的《广东糖业与冯镜》一书中谈及“南京产区各县,就中以遂溪出产最多,年产量额二十五万担。”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广东经济年》记载:“遂溪县蔗糖产量共二十七万担”。遂溪在民国时期已经很出名。
据了解,遂溪农民为了生活,曾开荒造田,他们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面积甘蔗。农闲时节,身强力壮的男人就从附近的坡地砍除荆刺、挖石,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搬上四驳牛车,拉回村边。妇女们就从山上割回茅草、树枝,搭盖起简陋的茅寮。手艺精湛的石匠就在茅寮里将花岗岩打凿加工成碌碡和石盆。到了秋天甘蔗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将满山满岭的甘蔗砍了下来运回茅寮,准备加工成黄糖。
土榨炼糖程序
土榨炼糖的生产程序大致是:
一、辗盘(又称底盘)。由成块方石刻制而成。辗盘的作用一是固定石辗下端的轴心位置,二承接蔗汁,然后将蔗汁从盘口通过竹筒送入瓦缸内。
二、石辘。是土寮榨蔗的主要设备,相当于现代粮厂的压榨辘。石辘长圆形,每辘各有本质齿牙,石辘上下两端各有木质轴心,两辘大小相等,其装置形式为立式单机座双辘榨蔗。
三、顶板。木制品,顶板以一定距离比例开两口圆孔,套入石辘上端的轴心,顶板的两端用两条石柱套稳。
四、制动杆(又名牛担、辘围)。用一条树干制成,头一端衔紧一石辘上的轴心,尾部弯垂,由耕牛牵动,耕牛牵着制动杆转动,制动杆带动着石辘旋转,由此榨出蔗汁。呈长方体,用泥砖砌成,燃料主要是经晒干后的蔗渣、蔗叶坡草等,专供蒸煮蔗汁。
五、糖锅。煮糖用的锅头一字排列为三口(也有五口),靠近灶前锅头较大,尾灶的较小。
六、煮糖房。土榨制糖为石灰法煮沸。据无锡轻工业学院、华南工学院编著《甘蔗制糖工艺学》一书记述:“石灰法是石灰作为主要澄清剂的蔗汁澄清方法。这种方法非常古老,早在明末(公元1634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海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的记载。”其工艺程序是首先由糖寮工人削净甘蔗,捆扎成把堆放在榨辘旁,跟着一人放蔗入辘,一人赶牛牵动石辘,一人检回蔗渣重榨,陆续提取蔗汁入锅蒸煮。
蒸煮时首先将蔗汁倒入尾锅,待蔗汁将近沸点时即捞出糖泡和上浮物,加入石灰,予以澄清,等煮到八成火候再加一两生油,以制止猛沸。当蔗汁呈现黄色时即过入二锅,经过蒸发,当蔗汁煮成一定浓度,而色泽不理想时,再略加少量石灰,然后转入头锅,当头锅粮浆已经结晶,即取出倾入滚糖尿病板(或称粮敷),经过冷却后括平,分割成方块,即成片糖。
辉煌时代
1954年,遂溪新桥糖厂创建,是粤西地区第一间机制糖厂,繁重累人的土法制糖工艺被淘汰。
1952年,遂溪县食糖产量仅为0.46万吨,20世纪80年代,借着甘蔗的主产区逐步由珠三角地区向雷州半岛转移的契机,遂溪县及时地制定了以制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制糖工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轨道,一跃成为遂溪的支柱产业。1986年开始,全县糖蔗平均亩产突破5吨,随后连续16年保持糖蔗总产量和产糖量居全国县级之冠,遂溪因此赢得了“中国第一甜县”的美誉。现今遂溪已经有八间糖厂,这些年来,制糖业为遂溪经济的全面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