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汉族民间岁时习俗。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广大城镇乡村。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主旨是敬神、拜宗、祭祀社稷,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廉江市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伯公巡游”,据廉江《石城县志》记载,可以追溯至明朝,且明朝清官海瑞的老师梁逵就在吉水镇。直到今天,吉水镇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年例巡游,还能看到《海瑞赴廉谢恩师》的木偶飘色表演。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在汉族民间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即春节还不如年例隆重。年例期间是一年中人最齐的时候,亲戚朋友借机互相往来,酒足饭饱之后聚集在一块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这是一次亲情、友情的回归。许多乡镇干部借乡贤和商界精英回乡之际,向他们汇报家乡的发展情况,取得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支持,诸如修路、架桥,建学校、敬老院、文化设施等等,往往就在他们的谈论过程中拍板定案。此外,因为各村庄的年例时间都不同,农民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各地的民俗风情和发展情况不同,通过参观对照,相互吸取经验,既开阔了视野,也获得到了一种思想上的认识和启发,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交流。“钱永远都赚不完,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被时间慢慢地冲淡。所以每年我们吴川人都乐此不疲地做年例,不为什么,就为了每年都请亲朋好友来聚聚,热闹一番,维系大家的感情。”吴川一位老板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吴川政府启动“回归工程”,借元宵年例之机,开展“一节一会”,鼓励老板回乡创业,捐建家乡。吴川的新农村建设正是在老板们的捐建下,走出了“吴川模式”,全国闻名。
年例经济。“年例”作为粤西影响力最大,范围最广的节日,也具有经济功能。作为当地群众一年中最大的盛事,“年例期”商机无限,由于年例集中,物价不但没降,反而有上升,特别是年例中主要的菜式原料如鸡、猪肚、白鸽、海虾、鱿鱼等每年都比平常升幅超过20%以上,而其它菜式佐料也有一定升幅。年例期间由于食品及相关物品需求量空前增大,一些日常没有经营的居民也做起了商贩,走街串巷觅商机,甚至一些外地群众闻讯也来到湛江地区做起年例生意。“年例”期间,有的家庭图“省事”,向酒楼预订酒席,所以酒楼生意爆满。
“年例经济”也催生了一系列“专业队伍”。由于准备酒席需要数量巨大的碗碟,单凭家里的远远不够,要到专门出租碗碟和桌子的地方去租。此外,在户外摆酒席要搭简易帐篷,也有搭帐篷的公司上门服务。 文化现象:年例期间会有丰富多彩的汉族民间艺术表演,平时难得一见的汉族民间艺术也揭开神秘的面纱,让群众一睹风彩。许多汉族民间艺术都面临人亡技绝的困境,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市场,缺乏关注,养在深闺人不识,稍有余力的,也只能借年例之机亮个相,难道吴川的汉族民间老艺人感慨地说:希望天天都是元宵节。
同时,年例期间往往有许多汉族民间艺许多村庄都会唱大戏,粤剧、雷剧、木偶剧等表演团体进村演出,有些大村甚至数天连唱,从而带旺了“两广”的粤剧团和一大批文艺团体,形成了独特的“戏曲现象”,被业内称为粤剧的春天,又分为“春班”“秋班”。有资料显示,仅吴川、茂名、电白等地的年例,就养活了两广几十个剧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