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涿鹿县

敖包

关于“敖包”的起源说法甚多:一说是蒙古牧民常年游牧在外,人死后就地用石块埋葬祭奠;二说是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用石块堆积来作为识别方向的路标;三说是为了祭奠那些光荣牺牲蒙古勇士,在他们战死的地方就用石块祭奠,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还有学者认为“敖包”是表示蒙古族的势力范围,用来警示其他入侵的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敖包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场所,这主要是受民歌《敖包相会》的误导。

敖包也被称作“鄂博”,是在固定地点堆起的石堆,一般位于高处、山口、交叉路口等处,被当作妥地的守护神和地神的神神祠,享受特别的崇拜和祭祀。在蒙古族地区,敖包信仰相当普及,几科每个村落都有敖包。敖包的类型繁多,而同一类型的敖包在具体的地方又有不同的讲究,如天神敖包、氏族敖包、将军敖包、纪念敖包、翁衮敖包(坟墓)、官方敖包、寺庙敖包、路标敖包等等。

实际上敖包是神圣的祭祀场所,它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踩杀周围的昆虫,不能开掘周围的土地,不能折断周围的树木,不能惊动周围的鸟禽,不能在敖包的周围攻使溺,不能扔废弃物,偷窃行盗者不能参加敖包祭祀,家里人去世的不能参加敖包祭祀,被官府判过弄的不能敖包祭祀等等,有的敖包妇女是不能上的。历史上蒙古人主要信仰过萨满教和喇嘛教,其中萨满教最大的神灵是天神,天是萨满教诸神中第一位神,在喇嘛教里,天也是最大的神。

现代旅游者来到“敖包”前各有所思各有所为,不论哪种说法,到现在都逐渐演变为供人祭祀,以共图福康的这种共同美好的心声。年纪大一点的长者,弯下腰拣一块石头放在“敖包”上,图个四季平安;中年人围着“敖包”转三圈,图个身体健康;青年男女以“敖包”作背景照相留念,像电影一样来个“敖包相会”。

蒙古包

古老的蒙古包又叫毡包,它经历了四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矗立在草原上,搭盖蒙古包的技术也世代相传。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蒙古包,在材料的使用上和传统的蒙古包已经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使用钢架结构或砖体结构。传统的蒙古包的架木由套瑙、乌尼杆和哈那(蒙古语译音)三大配件构成。套瑙是架木的首脑,是一个圆型的天窗,乌尼杆为蒙古包的户,由许多曲柳制成,哈那支撑着套瑙和乌尼杆,具有巨大的伸缩力和支撑力。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丝,而由牛皮绳和曲柳组合而成。蒙古包的圆型建筑可以形成空气对流,保持湿润,抗大风、抗风暴。由于其构造简洁,易搭建也易搬迁,在古时不论放牧、打仗,都是连包一起带走。自古以来,蒙古人对于蒙古包里的座次就有着很明确的划分。很古的时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东面,那时的人崇拜太阳,把太阳升起的方向东面看的特别神圣,因此便把东方让给了占统治地位的女性。后来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又把西方当尊位,这样虽然男女的座位没变,尊卑关系实际已颠倒过来。家中的男人们,按照辈分高低、岁数大小在西面由上向下排坐,坐在东面的女人们也如此类推,在我们看来就是男坐右,女坐左。

坝,在蒙语中是山岭的意思,蒙古人以山为坝,它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大坝、堤坝。我们现在所说的坝,是指高原和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一般在1300-1600米。我们到达坝头所处的位置,海拔高度已超过了1600米,这里山高谷深,是连接坝上坝下地区的天然通道,北边是开阔而平坦的内蒙古高原,人称坝上,南面是与坝上落差很大的丘陵谷地,即为坝下。

张家口市分为坝上和坝下,共辖7区13县。坝上四县二区是:张北、康保、尚义、沽源,张北境内察北管理区、沽源境内塞北管理区;坝下九县是:怀安、万全、阳原、蔚县、怀来、涿鹿、宣化、赤城、崇礼;坝现市区内五区是:桥东区、桥西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宣化区和下花园区。

啦啦(2014-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