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小吃——大埔笋粄

家乡区县: 梅州市大埔县

有关史料记载:“在北方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即现在的“包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粄,作为节日贺岁食品,这样,笋粄就形成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可以说,源于中原饺子的大埔笋粄是客家人运用智慧,在穷困艰辛的环境中创造出的在精神和口味上双双享受的客家美食。

美食有了故事,便立刻生动起来,让人更加向往。大埔笋粄制作包括粄皮和内陷两部分。粄皮是以薯粉为原料,配以适量的芋头或甘薯,制成薄薄的小圆形粄皮;内陷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为主,切碎后再配上虾米、香菇、鱿鱼丝、胡椒粉等;然后用粄皮包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蒸熟后加上佐料便可食用。

郭锐浩(2015-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