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我为家乡代言:每天一期谈家乡!伙伴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是李澍,来自沧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习电子商务专业。24小时不见有没有想我呢?几天来所讲的您记住了么?想要了解随时进入我的梧桐子,保证可以看到您想要的。还记得之前给你介绍了一期的“黄骅名人”吗?今天开始我将给你们陆续介绍黄骅的一些出名人物,随我认识认识吧。
今日分享:张之江。
武术高手
张之江本人是武术高手,致力于体育教育,多次率团出国考察,弘扬中华武术,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主张博采众长,反对门户之见;著有《东游感想录》、《国术与体育》、《国术与国难》等。
张之江幼年上私塾,随祖父攻读诗书,并习练武术,先后毕业于东三省讲武堂、国民政府陆军大学将官班。1901年,张之江应征入清朝新军。起初为骑兵,先后参加辛亥革命时推翻清廷腐败帝制的滦州起义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云南起义。在京郊南口大战中,任国民军总司令,缴讨军阀混战,有力地配合了北伐军胜利进军。后升至陆军上将。
重视武术
张之江在统领西北军时期就非常重视武术,规定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拳、劈刀、刺枪、体操四项主要科目。据说他在南口指挥作战时,因日夜操劳过度而患中风,中西医药治疗均不见效,他的警卫余国栋教他学练太极拳,身体竟很快恢复了健康,他于是更加笃定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并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称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
1927年,时局突变,张之江急流勇退,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而不就,毅然离开军队,脱离军界,只任国民政府委员,以全身心投入倡导国术运动。他认为:
上将张之江圣诞制赠墨盒
“国术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国粹,应将其由民间推向上层”,开始筹办国术研究馆。国术研究馆建馆的宗旨,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养武术师资,以便推广武术教育。这种学术教育机构当向教育部申请备案,可是教育部百般刁难,不予支持,他们认为武术早已经被淘汰,并声称如果一定要提倡这种“旧玩意儿”,只能属于民众团体,不纳入教育系统。张之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到当年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朋友、时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李烈钧当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认,那么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经费由国库开支。”
中央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最终在1928年3月成立,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的副馆长是李景林。在军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曾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昔日的仇敌。但张之江深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遂不记前恨,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旨,三请李景林,终邀得他担任国术馆重要领导。
国术馆开始设少林、武当两个门派:少林门主要包括少林拳、查拳、弹腿、八极拳、劈挂拳等,门长是王子平;武当门主要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长是高振东。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即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机构。因此三十年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就有雄厚师资: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高振东外,还有朱国福(形意拳)、柳殷虎(杨氏太极拳)、杨法武(摔跤)、马王甫(摔跤)、朱国桢(搏击)、郭长生(劈挂)、孙玉铭(燕青拳、棍术)及孙禄堂、杨澄甫、陈子荣、张骧伍、米连科、李霖春、郭锡山、吴峻山、姜荣樵等等武术大家担任的武术教官。在培养师资方面,该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源流、国术规则、拳术和器械套路、摔跤、武术短兵、武术长兵、散手、拳击等。前后一共办了6期,学生毕业后可应聘担任各地武术教师或教练。每期人数不多,少则十几人,多则百余人;培训期限有几个月、一年、三年不等。国术馆也办比赛,如1928年、1933年在南京举行了两届“国术国考”,进行了短兵、长兵、摔跤、散手(包括女子散手)等项的比赛。1936年曾组织“国术代表队”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
国术考试
1928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举行了第一次国术考试
上将张之江圣诞制赠墨盒
。是次国考的目的在于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考试内容相当全面,参赛者先要参加预考,内容是刀、枪、剑、棍、拳。通过预考后才能参加其后的对抗赛,对抗赛分摔跤、散打、长兵器和短兵器。对抗赛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击中对手算得分,打倒对手算全胜。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三民主义”。从中可见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能解决,对打比赛中常酿至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户之见和其他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癋。
为提高学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张之江还聘请了前清翰林张洪之任国术馆《易经》教授。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后,为了适应战备的需要,又聘请齐友良讲解军事战术课。
国术馆成立之初,曾因王子平和高振东囿于门派之见,互相倾轧,于1928年底,矛盾激化,演至比武较量,互争高低。因此,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武当门,改教务处代之。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把各门各户、各家各派融为一体,统称“国术”,这也正是“国术馆”名称的由来。张之江还特别在东渡日本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后,写了著名的《东游感想录》一书,大力倡导日本武风。他在该书中申言“国内宗派门户之见,为害学术进步,甚深且巨”,认为消除武林陋习,共振国术事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强调指出:“如我不能自强,则举世将视我为俎上肉,咸思染指。”呼吁国人以道德文化为体,以国术运动为用,共相奋勉。张之江还以身作则,以逾不惑之年,坚持跟吴峻山学习八卦。
中央国术馆第一期只招收了一个班56名学员。这是因为对入馆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它要求学员必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招考时,除对考生的枪、刀、剑、棍四大器械演练进行测试外,还要求学员能够通过口试说出各种器术的精要。
被录取的学员在国术馆学习不但不收任何学杂费用,其衣食所需全部由国术馆供给。入馆后的学员发穿校服,校服的前心和后背分别有“强种救国”和“自卫奋斗”八个大字。国术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馆训则是:“自强不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