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创办的大麻中学,坐落在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广东省大埔县大麻镇,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是田家炳先生等侨贤的母校。历史悠久的大麻中学,因其具有优美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和逐年提高的办学效益而远近闻名。近年来,麻中的教育教学场所和设备等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校园,建筑规划良好,布局合理,整齐有序。目前学校有教学大楼2栋,实验楼1栋,教师宿舍2栋,学生宿舍2栋,在建教学楼1栋。学生生活设施齐全。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2年的中考成绩居同类学校上游,高考成绩连续3年居全县同类学校之首。尤其是2005年高考成绩再次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其中3名考生入围重点本科,仅次于虎山中学和实验中学,是麻中恢复高考后的20多年历史上非常少见的。学校课外活动非常活跃,文艺和体育比赛多次获得县级第一名及市级奖励。
校风建设走上正轨。近几年来,麻中不断完善校风建设,狠抓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学习风气的形成。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今日麻中之校风,已经步入正轨。今日麻中,已经进入良性循环。
回顾麻中的成长历程,麻中的建设,无不凝聚着上级领导、广大校友和海内外乡贤的心血;麻中的每一个进步,都得到上级领导、广大校友和海内外乡贤的关心和支持。在校师生将铭记为麻中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和前贤后哲,并以他们崇高的精神为榜样和动力,鼓舞和鞭策自己,加倍努力,把麻中办好。
截至1902年学制改革之前大麻中学教育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内部行政管理仍很混乱,行政组织设定多是根据办学者的主观意见而定,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对我国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由于当时学制未立,全国学校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人们急待教育的全面改革。
在人们的呼吁下,在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压迫下,1902年清政府开始了教育改革的尝试,并颁《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中学堂以府设立为原则,称之为“省立中学堂”,由私人设立的,称为“民立中学堂”。为此,中国有了中学教育的具体设置办法,并规定“总理”为“负校务之全责者”,即总理为校长。可惜该章程并未实行。
1904年进行正式的教育改革,并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同时对中学管理人员作出了一定规定:中学堂应设监督一员,统辖全学员董司事人役,主管一切教育事宜。并专设了文案员、会计员、庶务员及监学。全国由此有了一套统一的组织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也有了统一称谓,避免了中学校长、教务主任等官职随意设置的现象。但是,从对这些管理人员的规定也可以看出,1904年教育改革时,人们对学校行政管理仍无一科学认识,学校中无有序的行政组织,管理中不是层层管理,而是散状布局,不利于形成管理中的层级权威性。
在中学设置一“主管一切教育事宜”的行政官员,并且将之称为“监督”的措施在清末教育改革后一直未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