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大儒----胡曦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田街道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出身微寒,6岁能诗,17岁考取秀才,29岁考取拔贡。后转而专心著述,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他是晚清“岭东诗派”著名的代表人物,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嘉应三雄”。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也是教育家、书法家,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6月21日,胡曦因贫病卒于家,享年63岁。

                                        胡曦生平的文化成就贡献及影响

中山大学胡毓寰教授整理记述胡曦著作共有一百四十余卷重要文献,而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中也有记载总计殆达百数十卷,这在晚清可说是著书最多的人之一了,是晚清粤东地区最具代表的文化名人。“嘉应三雄”中论政治名声黄、丘俩人在胡之上,但要论著述成果和对粤东地区文化的研究,则要数胡晓岑首屈一指,人称其“著作等身”。黄遵宪曾对挚友胡曦有极高的评价:“我晓岑最工此体,当奉为总裁”。充分评价了胡曦对粤东文化的研究功底和骄人的成就。他的学术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献身地方文史、广汇地方文献、并对祝枝山等前人所撰的兴宁县志等地方通志进行考证,对记述粤东客家地区性的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而伟大的贡献。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黄遵宪就曾有“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吾口”即指胡曦。而胡曦写于同治十三年《湛此心斋诗集》手稿中的《火轮船歌》七古一长篇,笔力奇伟恣肆,比黄遵宪于光绪十六年的《今明离》要早十六个年头。著名的钱仲联教授在一九六六年四月三日《香港大公报》艺林版就曾公开指出:晓岑可算是遵宪早年作“新派诗”的同路人,而且是先行者。研究近代文学史的,谈岭南诗的,应该注意到这一事实。他著有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错误的《兴宁图志》十二卷,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八卷,荟萃了嘉应五邑227位诗人的2069首优秀诗作。一生诗作甚丰,《湛此心斋集》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也是工程相当浩大的著述。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胡曦撰刊《广东民族考》一书,是当时粤东最具影响力的文章之一。1993年的兴宁县志很多内容也是根据胡曦严谨、周详的考证结果来重新定论。胡曦所撰书稿、诗词、图志、是研究粤东历史、民俗文化的十分宝贵的纪实重要文献。很多地理、历史的变迁,胡曦均有考证。诗歌文献完整地记述了粤东各地的文化精髓、优秀作品。是反映、研究粤东文化、发展文化广东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胡曦一生安贫乐道,倾其一生精力潜心著述,为桑梓人民留下十分宝贵的文献遗产。

胡曦生活在国运浮沉的年代,一生在贫寒中渡过。黄遵宪曾力邀胡曦出山,由于在战争中他耳朵听力受损变弱,加上立志于著述乡梓文献,未有成行。却用极其顽强的毅力和毕生的精力心血为粤东客家地区文化的记述、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在可歌可泣!胡曦那种近乎悲壮的治学精神和对文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大力推广文化广东的今天,尤其更值得大力宏扬,为促进广东文化大省粤东文化作出突出的表率作用。同时对胡曦著述粤东文化精髓的一百多卷重要文献作应有的抢救性收集研究或考订重版,这对我们粤东地区文化的了解研究、记载传承的作用影响将是深远的。

                                                   不为富商写斗门

胡曦生平著作很多,并工于书法,时人以能求得他一字为荣。但他不管生活如何困苦,却从不以字卖钱,并认为这是有辱斯文。据传,兴宁富商李金爷新建了一座大屋,想请胡曦写一幅斗门横额,备了200两白银作润笔费,叫其侄前往求书。胡曦拿出一支笔给他看,只见笔杆上刻着“金不换”,李公子只得告辞。但李金爷仍不死心,探知衙背肖屋有位胡曦的门生,也工书法,平日与胡曦过从甚密,于是便拜托他完成此事。

肖某见钱眼开,收下了200两白银,拍胸担保。肖某素知胡曦平日教学生写字,均当场示范,决定找个机会,安排一个圈套。

一天,胡曦到肖某家闲聊。肖某便抓住这一大好时机,摆酒殷勤招待胡曦。胡曦见满桌都是下酒的佳肴,而且香气四溢,便笑道:“《论语》中说:‘有酒食,先生馔。’我就不客气了。”便开怀畅饮。师生频频干杯,十分高兴。酒后,肖某拿来文房四宝摆在桌上,佯作练字,请老师指点,胡曦却在旁观看。只见肖某提笔,老是在写“气迎祥紫”四个字。胡曦见肖某下笔无力,便夺过笔来作示范。肖某见老师已中圈套,内心暗喜,越发显出恭敬的样子,在一旁垂手站着,聆听着老师的指点。胡曦写了“紫气迎”三个字时,忽然悟到“紫气迎祥”是民间常用来写斗门的成语,莫非这是别人托他叫我写的?便停笔不写,并要把他刚才写的字撕掉。经肖某苦苦相求,胡曦才勉强把字留下,回家后却闷闷不乐。

肖某虽设法骗得了三个字,但还缺一个“祥”字。于是模仿胡曦的笔法补写上一个“祥”字,便鱼目混珠送给李金爷。那李财主只知经商赚钱,分辨不出来,还以为肖某不负所托,送了一笔酬金给他。后来,这件事给胡曦知道了,极为恼怒,和肖某断了交。

                                        无米下锅煮帽顶

有一次,胡曦为族中某父老写了一帧条幅。那位父老衣食较为丰足,他知道胡曦家境不佳,便托人挑了一坛老酒和一箩米送去。可是胡曦只把老酒放下,米却不肯收。其夫人在旁一再以目示意,要他把米收下,胡曦却装作没有看见,叫来人把米挑回去了。

那天,果真没米做午饭,其夫人希望他今后能把固执的脾气改过来,便故意把他的功名帽顶丢进锅里,一边嘀咕道:“你不要钱,不受礼,老是说人要有志气、有骨气,那就吃你的帽顶去吧!”说完便回娘家拿米去了。

午时已过,还不见夫人叫开饭,胡曦便走进厨房,却空无一人,只见锅里冒出阵阵白气,他揭开锅盖一看,开水上浮着一个圆圆的东西,以为是鸡蛋,忙拿勺子舀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功名帽顶。胡曦意识到这是妻子的一片苦心,望他改变气骨,但他却认为受钱、受礼,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他随口念了两句唐诗:“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便把帽顶带回书房,继续写他的诗作。
他的夫人由娘家带了米回来,见锅里已无帽顶,知是胡曦来过了。怕他肚饥,便先煮了几个鸡蛋,送进书房给他下酒。她见胡曦不提帽顶的事,便含笑问道:“帽顶的滋味如何?”胡曦答道:“‘贤哉回也……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iukeyuan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2471012563/home?wvr=5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78114242.html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meizhou_xingning.html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471012563

我的QQ:985145636   欢迎访问,万分感谢

(2014-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