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生活了20年,一直以为自己对这里十分了解,现在要说说家乡,却不知从何说起了,哈哈,大概是这个地方太多值得说说了。今天,我想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乡名人—赵博生。
赵博生(1897年—1933年)原名赵恩溥,河北省黄骅县人。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到1931年在冯玉祥部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任职。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领导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1933年1月牺牲,时年36岁。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赵博生人生生平:
参军
1914年赵博生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7年毕业。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赵博生立志做个模范军人。但时值军阀混战,赵博生几次易伍,听说冯玉祥的部队纪律严明,风气正,遂于1924年初加入冯部,后晋升为第二集团军二十三军参谋长。期间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直接接触,对国民党反对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表示强烈愤慨。
反蒋斗争
1930年,反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失败,冯玉祥主力被蒋介石收编。赵博生痛恨军阀混战,不愿屈从,决定率领特种兵旅教导大队摆脱军阀的控制,建立一支真正为老百姓打战,为救国救民而战斗的爱国军队。他对教导大队的官兵们说:“我们不能缴枪投降,投降不过是由一个军阀转到另一个军阀手中,继续为他们卖命。参加军阀混战,打来打去,祸国殃民,这是违背吾辈革命军人的良心的。”他号召大家离开西安,“另谋一条革命的道路”,得到官兵们的响应。官兵们一致推举赵博生为司令员,成立三民主义救国军,拟入汉中,开辟革命新路。但在部队到达东江口时,遭遇土匪武装袭击,因寡不敌众,部队退守深山。部队在深山坚持20余日,在种种困难的压迫下,不得不解散,并相约待机再举。
入党经历
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响应北伐。国民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共产党员刘伯坚担任政治部主任,期间共产党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深深影响着赵博生和国民军的广大官兵。1929年,赵博生派其心腹张志诚去寻找共产党。1930年赵博生接受了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的邀请,担任了该军的参谋长。不久被蒋介石调到江西去剿共。在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前夕,赵博生派人到上海费尽周折也没有同共产党取得联系。这时,二十六路军地下党组织关注到他的政治态度,并派地下党员罗亚平与他联系。1931年9月党组织经过讨论批准他为中共党员。
宁都起义
赵博生于1930年将特种兵旅教导大队改成三民主义救国军,拟入汉中,另创革命局面。事未成,入国民革命
宁都起义合影
军任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在蒋介石的威逼之下,奉命南下参加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二、第三次“围剿”,均遭失败,困于江西宁都,对蒋介石打内战极为不满。“九一八”事变后,曾请求北上抗日,被蒋拒绝。
赵博生团结了一心想抗日,且对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非常钦佩的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和对蒋介石积有旧怨的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不久,他们就派人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取得联系,朱德听了汇报后,当即表示欢迎二十六路军起义加入红军,并就如何做好起义工作作了详尽的安排。
1931年11月14日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对起义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后,正式宣布起义。由于准备充分,部署周密,起义取得了成功,只是在夺取二十五师师部和电台时,发生了枪击,伤了三人,死了两人。还有就是李松昆带走了城北四十里外驻砍柴岗的一个团,其余各部包括一个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整团共一万七千多名官兵全部参加了起义。
天大亮后,全体起义将士整装待发,在赵博生的带领下,扯下了帽子上的国民党党徽,撕碎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帜。然后,浩浩荡荡开往苏区,起义部队受到了沿途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代表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同志到宁都城东南六十里的固厚圩迎接。
战斗荣誉
1932年2月,参加围攻赣州战斗。4月与一军团组成东路军,参加东征福建漳州战役。接着回师江西与红三军团会合,于7月间向粤北南雄挺进,在水口攻打广东军阀陈济棠部。8月,红一、三、五军团并肩北上,连克宜黄、乐安等县城;尔后,率部参加了攻克建宁战役。赵博生在每次战役中,都表现出一贯的勇敢、坚定、沉着。水口战斗中,他左臂受伤,同志们劝他下去休息,他说:“流血很少,微伤何足虑。”在他的感召下,全军战士奋起向前,重创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一、三军团的反“围剿”作战。这期间,改任五军团副总指挥、第十三军军长,此后又加上了“五军团的马刀”。因指挥作战有功,红五军团成立一周年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令嘉奖赵博生,并授给他一枚红旗勋章。
牺牲
1933年1月,蒋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师,二十七师和十五师向金溪、南城一带苏区进犯。正图歼灭我红军主力一、三军团。为保障红军主力于黄狮渡歼灭敌人,赵博生奉命率四个团在长员庙吸引和钳制三倍于已的敌人。
战斗开始后,敌人的进攻十分猖狂,先是集中大炮轰炸赵博生军队前哨阵地,然后发起连续数次进攻,但均被打退。此时,赵博生军队弹药所剩不多,到中午11时左右,敌人又向赵博生军队左路发动进攻。赵博生很快意识到,如果敌人攻下右路一三五团的阵地,左路一二八团就有被包围的危险,要守住阵地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他立即命令一二八团“特务连立即出击,协助一三五团恢复阵地”。特务连多为身强力壮的老兵,武器配备较为精良,每人拥有大刀、手枪、冲锋枪三大件,战斗力较强。出击以后很快打退敌人,恢复了一三五团的阵地。赵博生把一二八团团长袁血卒找去说,估计敌人还会进攻一三五团阵地。一三五团阵地地势低,工事薄弱,战斗动作不熟。要他补充工事,形成扇面火力,注意节省弹药,他把指挥任务交给他的参谋。自己则亲赴一三五团这处最前线、最危险的阵地上。
敌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又立马集中力量向两翼阵地轮番发起冲锋。我守军战士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扔完了,赵博生就指挥战士们用石块猛砸敌人,用写有“百战百胜”字样的斗笠装上鹅卵石回击敌人。部队伤亡增大,阵地发生了动摇。赵博生亲自带领军官组成的最后突击队,向疯狂的敌人发起猛烈的反冲锋。赵博生在距敌百米远的地方,一边指挥,一边回击敌人,不幸头部中弹,当即倒地,壮烈牺牲,时年36岁。
赵博生牺牲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致电五军团,吊唁赵博生。唁电说:副总指挥赵博生“是为苏维埃政权而牺牲的,为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牺牲的。他的牺牲,是永远光荣于中国苏维埃史上。中央政府表示悲悼和敬意”,并慰勉五军团的广大指挥员“更要继续赵博生同志的牺牲精神,坚决地进攻敌人,彻底粉碎帝国主义国民党四次‘围剿’与对我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争取苏维埃在全国胜利,来完成赵博生同志未完成的任务”。
毛泽东称赵博生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叶剑英曾于1962年“八一”建军节纪念日前作诗怀念先烈赵博生。诗云:宁都霹雳响天晴, 赤帜高擎赵博生。 虎穴坚持神圣业, 几人鲜血染红星。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赵博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这就是我家乡的英雄战士,他是—黄骅人赵博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