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的中秋习俗

家乡区县: 梅州市五华县

中秋节在客家地区又被称为“八月节”或“八月半”。客家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赏月等常见活动外,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敬月光
“敬月光”又称“拜月华”、“接月华”,总之都是祭祀月神的意思。
在生活变得富足的深切盼望下,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人早早地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草地等可以看到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苹果、花生、柚子、月饼等果品,朝着月亮拜拜,祈祷月亮之神保佑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拜过月后,一家老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谈天说地,增进感情。小孩子一般不会端正地坐着赏月,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玩耍,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至今,“敬月光”这一习俗仍在大部分客家地区存留着。
唱山歌
月下对歌是被誉为 “山歌之乡”的客都梅州一项长盛不衰的中秋活动。已故广东省民俗学会会员黄火兴说过:“很多地方过中秋的时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动。像在梅县、松口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显得特别热闹。”
“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对月当歌,赏月谈心,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烧瓦塔
“烧瓦塔”也叫“烧宝塔”,就是让小孩子捡拾瓦片和砖块堆成一个六角塔形,中间放些草叶、树枝,点燃,再加上油或者其他东西,使火焰色泽鲜红,照耀如白昼。宝塔可大可小,若是让大人们动手搭建,高者可达数米,火焰熊熊燃起时尤为壮观。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初建时,汉人不满元人对他们的血腥统治,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些反抗虽被镇压了下去,民间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而在今天,“烧瓦塔”代表了客家人民希望借助佛家力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的美好愿望。
燃天灯
天灯即是孔明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上天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前清时,受土匪侵害的百姓们还曾利用孔明灯来向逃亡的亲人报信、报平安,因此孔明灯也被称为“平安灯”。
很久以来,放孔明灯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人们在元宵、中秋等节日放孔明灯多是作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祈求来年的日子幸福美满,生活蒸蒸日上。不过,现在为了防火的需要,各地都禁放孔明灯,至此,民俗几近绝迹。
吃柚子
在梅州,柚子是除了月饼之外必不可少的中秋食品,有金柚(沙田柚)、蜜柚和水晶柚等品种。剖柚子又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一说是剥柚子皮或芋头皮,都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减少祸患病痛的美好心愿。

zys(2015-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