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公元628-683年),父李世民,母长孙皇后。始封晋王,后得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推为太子,公元650年李世民死后继位,时年22岁,在位35年(公元650-683年)。病死、葬乾陵。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武则天皇后,姓武,名曌(公元624-705 年)原为太宗幼妾,后出家为尼,655年,唐高宗立为皇后, 690 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时年67岁,在位16年(公元684年-705年)。病死,合葬乾陵。年号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乾陵位于今乾县县城北(偏西) 4650米的梁山主峰之上,海拔1047米,距西安市约78公里,是渭北唐十八陵中最西边一个。
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第九子,唐太宗即位不久,就决定立8岁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因其习性散慢,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并且制定了暗杀和政变计划,准备废除唐太宗,逼太宗退位,事情没有成功,贞观十四年(643年),太宗把他废为庶人。此时应由长孙后的第二子,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继皇太子位,由于李泰曾和太子承乾争夺过王位,大臣反对立李泰为太子,李治在得到了舅父长孙无忌的支持下,才被勉强立为太子。他性格软弱,自显庆五年以后,又因身患风疾,经常头晕目眩,政令多出于武则天,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贞观殿,翌 8月葬乾陵。
武则天,名曌。原籍山西文水人,生于四川广元县,出身于木材商人家庭。9岁亡父,14岁被李世民选入宫为“才人”,赐号“武媚”。武则天精通文史,明敏机智,有权术善应变,李治为太子时,二人便建立了感情。唐太宗死后,根据唐代制度,先帝嫔妃均削发为尼,武则天也出家“感业寺”。公元 654年,高宗又将她召进宫中封为“昭仪”,次年册封为皇后。从此她开始了参决朝政的政治生涯,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死后,她先废掉中宗(李显),又废掉睿宗(李旦),自立为帝,改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的50年间,正是唐朝政治、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户数增加了将近一倍,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武则天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恢复了“安西四镇”,设置了“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晚年,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同年11月,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终年82岁。她“遗制袝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围绕着她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给事中严善思以《天元房录葬法》中“尊者先葬,卑者不可以后开入”为理由,反对合葬。武则天毕竟是唐中宗的母亲,中宗以“准遗诏以葬之”为由,在706年5月,重新启开乾陵墓道,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武则天才能非凡,治国有方,乾陵俗名姑婆陵,至今乾县一带仍把祖母或年高有德的妇女称作“姑婆”,受到后代人的赞扬。《无宇碑》上有诗说:“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武则天曾受封为昭仪,故称武昭仪)。”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北门外6公里处的梁山上,距西安市约85公里,是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陵墓。 据史载,唐高宗生前选陵于好畸县梁山,'因其位居长安西北,即八卦的乾方,故称乾陵。梁山地势险要,东为豹谷,西为漠谷,从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平拔而起,有三峰耸立,气势雄伟。北峰最高,上摩烟霄,海拔1048公尺,是乾陵“玄宫”所在,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为陵之天然门户,群众称为“奶头山”,因借两山双峰为天然土阙,远望恰似乳房的缘故。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城墙在地面上已无迹可寻。在乾县城西北的15公里处有两个土阙,是乾陵的第一道门的遗址,也是御道的起点,御道旁的建筑遗迹清晰可见,两侧的石刻也大多保存完整,在门里西侧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原可能是守陵官员、卫官和宫人居住的“陵下宫”。向北便是利用南二峰修筑的第二道门, 门里东侧原建有狄仁杰以下的60名功臣画像祠堂。 由第二道门向北便是两侧对称列置的石刻,依次为华表一对、冀马一对、驼鸟一对、前有牵夫的立马五对、执剑的侍臣十对。华表:或称神通石柱,刻胡桃形的柱顶,胡桃是摩尼宝珠,“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因而佛教艺术中造出了摩尼珠。华表是八棱形,多边形柱身,方形的墓座,柱身上下交接处均雕有莲瓣,每个棱面都刻有精致的蔓草
海石榴花纹。陵前置华表,是以陵墓象征宫殿,远望去巍巍矗立,衬托出壮观、庄严、肃穆而宏伟的气氛。翼马一对:又称龙马,其特点是马的前肢有双翼,做腾空飞起之状,肌肉健壮,翼上刻有美丽的朵文纹(忍冬花纹),是受希腊波斯艺术风格的影响。据说只有好皇帝才能见到龙马,表示贤君盛世,因雕龙马置陵前。也有人认为是受升仙思想的影响, 带羽之马供神灵飞升成仙。
鸵鸟一对,有说是鸾,或谓朱雀,也有祥瑞的意思。《山海经》载:“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郭璞注,旧说鸾似鸡,瑞鸟也。)实鸡头蛇颈、鱼尾、驼鸟式双腿,与文献所记鸾相同。实属安息、吐火罗、安康向唐所赠送,置于帝陵前,不但是吉祥的瑞鸟形象,还表示对这种友好往来的纪念。
有牵夫的立马五对:石马雕有鞍蹬,蹄与石座相连,两边各立一牵马石人,穿紧袖衣,腰束带,一方面夸耀其文功武业,双手置胸前作牵马状,作为陵前装饰物,或以象征御马厩,供死者使用。
执剑的侍臣十对:头载束发冠,身穿宽袖长袍,双手紧握剑,可能是南北朝时期领兵宿卫宫殿的直阁将军像,唐代称为中郎将,置于陵前有警卫的作用,最早见到立于西魏文帝陵前。
在御道两旁排列的这些石刻的北面便是环绕北峰——梁山主峰修建的陵园内城。 内城略呈方形,墙用土夯筑。城四面各辟一门,从北面的玄武门到南面的朱雀门,直线距离1600余公尺,
从东面的青龙门到西面白虎门约1200公尺。四门外各有一对土阙,所置蹲狮一对。狮子为兽中之王,最早见于佛教雕刻中,用作佛前守护,释迦牟尼自称“人中狮子”,佛坐的床称为“狮子床”,佛最上首的文珠菩萨,也骑着狮子,陵前置狮把守大门以辟邪, 同时使陵有威慑之感,从而喧染了帝陵的威势和唐帝国的强盛。体型庞大,气势高昂,神态生动,至今仍昂身挺胸,雄踞门前。北门阙外峙立一对石马。南城门内有献殿,是朝拜祭献,纪念死者的地方,献殿前留有广场,作为子孙后代、百官僚届祭祖活动的场所。殿门前两侧各有石人一尊,今仅存座,然后是石狮一对, 与他三门相同。南门阙应是内城门阙, 即第一对门阙,比较高大,两阙42米。南门与土阙之间,东西两侧有群立的王宾石像共61尊。据文献记载,高宗埋葬时,有61个友邦和少数民族曾派特使前来参加葬礼。武则天为了向他们炫耀葬礼的盛况,遂将61王宾刻为石像立在乾陵。这些石像长袍紧袖,腰束宽带,足登尖头靴,两手前拱。头部绝大多数毁于明清之际。尚残存头部的为高鼻、深目形象。背部原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目前能辨清字迹的有木具罕国王斯陀勒”,“于阗口尉迟敬”、“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七个,他们大都是各少数民族羁縻国的首领,是唐朝民族交往、对外关系的真实写照。
南门土阙之外,东有无字碑,西有述圣纪碑。无字碑通高7.56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4吨,碑头为圆首,刻有八条绕缠生动有力的螭首,是用龙作装饰的顶部,碑侧线雕大云龙纹,其意为皇帝功高德大,取《论语》:“民无德而称焉”的意思,非文字所能表达,所以初立碑时其上不刻一字。宋金以后游人题字,最著名的为“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用女真文写成,旁有汉字译文,内容为金天会十二年(1124)重修乾陵殿庑的记载。碑上保留这些文字是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述圣纪碑,碑高7.5米,边宽1.86米,重89.6吨,又称七节碑,即日、月、金、土、水、火、木,意为高宗“文治武功”如七曜光照天下。碑文约计8000字左右, 由武则天撰文, 中宗李显楷书,内容主要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石座上所刻的兽形边饰及四角的角神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述圣纪碑座与龙马座、西门狮子座上的各种变形缠枝流云穿线纹,《述圣纪》碑座上的变形忍冬多枝莲,变形三朵云纹缠枝莲以及缠枝牡丹等纹饰都与南北朝以来吸收佛教艺术有关。乾陵的地宫在内城中部,坐北朝南,墓道呈斜坡形,燧道长63.10米,宽3.90米,用厚石板堆砌,石板之间用铁拴板嵌连,在缝隙处灌铸铁汁,十分坚固,经勘查认为乾陵没有被盗。
陵园的东南部、第一道门和第二道门之间的东部,分布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十七座。60 70年代初,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李谨行五座墓。前三座墓规模较大,皆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便房)、 甬道、前室、主室组成。懿德太子墓全长竟达100.80米。这三座墓均安置石门,使用了仿木结构建筑的大型石椁。其上皆线雕男女侍和花草、禽鸟等。这些线雕画的上面原赋彩,不过大多脱落殆尽。永泰公主墓的石门两扇对开,每扇外侧各刻一躬身执笏男内侍,其上有禽鸟,周围有植物文饰;石椁有30块大石板构成, 四角和壁中部设方形石柱。上为庑殿顶,顶上雕出脊瓦、滴水等建筑构件。东壁外侧刻出门扇,每扇上各刻出一女近侍,余内外壁画均分格,每格内刻出一或两个侍女近
侍,花草、禽鸟、树木点缀其间。整个石椁富丽堂皇,犹如死者生前的寝宫。这几座墓虽然早年被盗,但出土各类文物仍达4000多件,大多都很精美,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俑类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兽,官宦俑、武士俑,鞍马和骆驼等,身材高大,釉色艳丽,是已出土的唐俑中的精品。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金铜鎏金、玉饰品,形状多种多样,雕刻非常精细。引人注目的是墓内壁绘制的彩色壁画,其内容主要有:青龙、 白虎、步骑仪卫、轺车、狩猎、打马球、男侍、女侍、宾客与礼官等, 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唐室贵族生活和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材料。特别是发现在章怀太子墓道西壁的打马球画极为珍贵,画面上共有20多人,各骑一马,打球者左手执缰,右手执月刃形鞠杖,纵马争击一小球,场面十分激烈。这幅画是我国目前打球运动的最早形象记录。懿德太子墓道绘制的步骑仪卫队人数之多,场面之宏大,在
已发掘的唐墓中实属罕见,表现了皇太子的显赫地位。
乾陵的设计布置是模拟长安城的布局,内城是陵寝所比拟皇宫内苑;献殿前留出广场,作为子孙后代.百官僚属祭祀活动的场地;从献殿前第一对石阙往南陈列石人马之处, 比拟百官衙署,石人马象征着仪卫之制;第三对阙从位置上看已在陪葬区之南,如果有城墙的话,似可将全部陪葬区包括在内,那么,这个区域可比拟长安城的坊里。
总之,乾陵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唐以后的帝陵大都沿用乾陵的建制,是一座文物的宝库。正象郭沫若《咏乾陵》诗说:“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