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探花--罗孟郊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罗孟郊(1091-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少年时在罗岭草舍勤奋攻读,博览经史。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参加乡试,中举人。翌年会试,成进士,殿试登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是一位忠贞爱国,不畏权奸,有凛然正气的好官。

罗孟郊在京做官,有三大功劳,一是揭露奸臣蔡京等人罪行,使他们受到惩治。二是反对秦桧投降议和杀害岳飞。三是与陈东等人一起要求恢复抗金大臣李纲的职位。据宋代豫章进士张文举所撰《故翰林学士赠礼部尚书罗公神道碑》记载:罗孟郊任翰林学士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中的王黼、朱勔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想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汝楫奏谤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年),孟郊被贬谪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他看到宋主昏庸,奸臣误国,外敌侵凌,山河日蹙,自己一片忠贞报国之志不得酬,徒唤奈何。到湖北后,放怀山水,不问世事。次年便在贬所逝世,终年62岁。秦桧不知罗已逝世,两年后仍阴谋使人陷罗孟郊等53人以大逆罪,欲置他们于死地。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效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神光映读 年少知礼好学

罗孟郊少年时结庐读书于南山(今神光山)下,抱负不凡,求知若渴,且心地善良,常做善事。他早年丧父,家里又穷,只好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一天,罗孟郊在山坡上放牛,正打开书卷阅读,有个跛脚老人前来问路。罗孟郊谦逊有礼地回话,并热情地送老人上路。分手时,老人慈祥地摸着他的头说:“你年少知礼,是个好孩子。”

罗孟郊非常刻苦用功,读书常至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发觉灯油已尽。正焦急间,忽见那日问路的老人,自门外飘然而入,对他说:“相公(客家人对别人儿子的称呼)要读书,可跟我来。”罗孟郊拿起书卷,身不由己地跟着老人,来到山顶,顿觉眼前一片光明,亮如白昼,望望远处,却是朦朦胧胧。罗孟郊深为惊异,不知这亮光从何而来。这时老人笑道:“你不必疑虑,我是本山山神石古大王,念你知礼好学,特将神灯一盏,悬在上空,供你映读。你可安心用功,待鸡灵山传来鸡鸣时,方可回去睡觉。”说罢凌空而去。从此以后,罗孟郊更加发奋用功,每天晚上都到山顶借助神光映读。每至夜半,鸡灵山那边果然传来清亮的鸡鸣,这声音与一般家鸡的啼鸣迥然不同。三声过后,山下的村鸡才鸣。罗孟郊便回家就寝。一连数年,他都是这样勤奋攻读。至19岁时,罗孟郊赴京会试,便一举高中探花。

罗孟郊不但勤奋读书,还苦练书法。相传他洗过墨砚的山泉,水色都成了墨色,故叫墨池。墨池附近建有探花祠、墨池寺。今兴宁“神光山”、“墨池寺”而今都成了兴宁的著名古迹,为历代文人学士重九登高的必游之地。    

                                                  辞职还乡 五里亭婉谢礼宴

宋天圣八年(1030年),19岁的罗孟郊上京城开封府应试,高中探花,官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可是,在朝中多年,他目睹奸臣秦桧为非作歹,致使朝政腐败,官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挥霍无度,花天酒地,不顾百姓死活,平民生活艰辛。他情不自禁地怀念家乡,想起神光山松柏苍翠,竹木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静,又想起孤苦伶仃的老母亲,不由心绪烦乱,从而萌发出辞官还乡的念头。
一天深夜,罗孟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觉间三更鼓响起,四更临近。他旋即起床,走到案桌前,低头看看摆在桌上的墨砚,心潮难平,忙伏案写了辞职书,心里才觉得舒畅一些。忽然他又来了诗兴,于是,又写了一首《京中怀旧》的诗句:
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

虽然着官锦,不及舞斑衣。

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

庭前修玉轸,目前雁南飞。

罗孟郊递交辞职书后,便请长假回乡。他归心似箭,一路上轻骑简装,既无心游览苏杭的名山胜景,也不去采纳沿途的送礼珍品。不过个把月光景,便回到兴宁。

兴宁的官僚绅士听到罗孟郊回乡的消息,在兴宁西厢五里接官亭摆宴款待。他婉言谢绝,说:“承蒙诸位见爱,罗某岂敢受此厚礼焉。诸位乃十万百姓父母官也,望能爱民如子,不得恣意挥霍民脂民膏矣。罗某此行,实是告长假,侍奉慈母,以尽孝道罢了。县里乡间政事,不必问我;所送礼品,恕不承领,望能收归国库,以资民用,如此方为善哉。”说完,他便骑上自己的马扬长而去。

                                      孝奉慈母 曾子湖寒冬摸鱼

罗孟郊辞职回到家里,他想自己幼年丧父,家贫如洗,是老母亲省衣节食、勤耕苦织供自己上学,因此更加无微不至地侍奉老母亲。每天清晨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到母亲房里请安,问母亲想吃些什么。一天清晨起床后,母亲对罗孟郊说:“我已好久没有吃过清炖鲶鱼了,不知城里有没有卖?”

孟郊想,清炖鲶鱼虽不是名宴佳肴,但现在正值寒冬,鱼塘干涸,莫说是县城罕见,就是打鱼的人也不一定能找到鲶鱼。但他为了不让老母亲失望,思索了一会便安慰说:“我一定要让你老人家在早饭时吃上一顿鲜美的鱼汤。”说完,罗孟郊便走出家门。

罗孟郊穿过竹林,沿田埂来到屋背的池塘边。那时,寒风袭人,塘水冰冷。他顾不了许多,毅然脱去衣服,冒着料峭寒冬,跳进刺骨的水中摸索着。忽然,他摸到水底下有一根大竹筒,连忙提上岸来,往地上一倒,只见几条生蹦乱跳的鲶鱼随着泥水溜了出来。他又惊又喜地把鲶鱼带回家,亲自动手做了“清炖鲶鱼汤”给母亲吃。

罗孟郊辞职还乡,在寒冬下水摸鱼,竭尽孝顺之心侍奉母亲的事被传为兴宁民间佳话。他去摸鱼的池塘,被人们起名为“曾子湖”。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iukeyuan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2471012563/home?wvr=5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78114242.html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meizhou_xingning.html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2471012563

我的QQ:985145636   欢迎访问,万分感谢

(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